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北京胡同里的“刘欢”开口,我们究竟在欢呼什么?

你刷到过那个视频吗?就前几天,一个北京姑娘站在胡同口,对着手机镜头吼了句“大河向东流哇——”,嗓子亮得能穿透四合院的瓦片,抬手比划的手势,活脱脱就是当年水浒传里刘欢老师站在聚光灯下的样子。视频开头还没10秒,评论区就炸了:“这谁家闺女?刘欢老师是不是该认个闺女?”“得是喝豆汁儿长大的,这京片子里的豪迈劲儿,比原汁原味还像!”

说实话,我刷第一遍时愣住了。不是因为模仿得多像,而是因为这股子“狠劲儿”——姑娘没化妆,穿件花棉袄,身后还晾着几条床单,可她唱好汉歌时眼睛瞪得溜圆,下巴微扬着,那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架势,真让人想起当年刘欢老师在春晚舞台上,一开口就让全国听众跟着热血沸腾的样子。后来才知道,姑娘叫小雅,胡同里的“老北京”,唱美声是专业学的,平时就爱模仿经典歌手,这次纯属“瞎捣鼓”,没想到火了。

但你发现没?这次模仿和咱们平时看的“仿妆”“翻唱”不太一样。小雅的视频里没有炫技,没有滤镜,甚至有点“接地气”的粗糙——镜头晃了一下,她笑着嗔怪“谁碰我手机了”,背景音里还有邻居家收音机里传来的评弹。可恰恰是这份“不完美”,让刘欢老师的形象突然从“殿堂级艺术家”变成了“邻家大爷”,亲切得能一块儿坐胡同口晒太阳聊天。有网友说:“以前觉得刘欢老师是‘符号’,现在突然明白,他歌里的豪迈、沧桑、烟火气,不就是咱们普通人日子里的那股子劲儿吗?”

北京女孩模仿刘欢视频

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街头巷尾总有人模仿周杰伦、刘德华,那时候的模仿,更像是对“偶像”的仰望,是“我要成为你”。可现在的模仿,好像变了味——小雅模仿刘欢,不是为了“像”,而是为了“懂”。她懂刘欢唱从头再来时眼里的倔强,懂弯弯的月亮里的温柔,更懂这些歌为什么能传30年:因为里头有生活,有真情实感,能让每个听歌的人想起自己生活中的“大河向东流”。

有网友在评论区问:“现在模仿秀这么多,为什么这个北京女孩火了?”底下有一条高赞回复:“因为她模仿的不是‘刘欢’,是‘咱们心中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你说是不是?刘欢老师的歌,唱的是好汉歌的英雄气,是千万次地问的家国情怀,是我和你的大气包容,这些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刻在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共鸣。小雅只是把这份共鸣从歌里“拽”了出来,用最朴素的方式喊了出来,就像胡同里的大妈喊孩子回家吃饭,自然,却有力量。

前几天刷到小雅的更新,她对着镜头笑:“其实我就是爱唱歌,刘欢老师的歌有劲儿,唱着痛快,你们要喜欢,我天天给你们吼几句。”底下有人问她:“想不想当专业歌手?”她摆摆手:“不了,就胡同里这一亩三分地,够我折腾了。”我突然觉得,这才是最动人的地方——现在的年轻人,太懂“做自己”了。他们不再把“模仿”当成登天的阶梯,而是当成表达自己的方式,就像小雅,唱得痛快,大家看得开心,就够了。

其实咱们心里都清楚,模仿刘欢的人不少,能唱出他歌里魂的没几个。小雅的“火”,与其说是模仿成功,不如说是她用最真诚的方式,唤醒了大家对“经典”的记忆——那些年我们跟着唱的好汉歌,那些年深夜里循环的从头再来,那些年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力量,从来都没有走远。它就藏在北京胡同的花棉袄里,藏在天津卫的煎饼果子里,藏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只等一个契机,喊出那句:“大河向东流哇——”

所以啊,下次再刷到这样的模仿视频,别急着说“又来一个蹭热度的”。你不妨多看两秒,或许能从那些“不完美”的表演里,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那个跟着电视吼歌的少年,那个为梦想熬夜的青年,那个现在依然“敢爱敢恨”的自己。毕竟,我们欢呼的从来不是“像不像”,而是歌里藏着的,那份属于咱们中国人的、从未老去的“劲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