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高考分数到底多低?8分之差错过中央音乐学院,他后来后悔了吗?

1983年的夏天,北京的一间筒子楼里,18岁的刘欢把手里的高考成绩单捏得起了皱。纸上的数字不算差,但离他魂牵梦绕的中央音乐学院,还差着整整8分。“那时候觉得天都塌了,”多年后他在访谈里苦笑,“差点就当不了歌手了。”

一、从“胡同少年”到“音乐考生”:被逼着练琴的日子

刘欢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人,母亲是会计。他打小就爱跟着收音机里的歌曲哼哼,初中时更是迷上了吉他,放学后抱着琴在胡同口弹唱,能引来一群邻居听热闹。但父母觉得“唱歌不务正业”,硬是给他报了钢琴班,盼着他走“正途”——考大学,当工程师或医生。

刘欢高考

为了逼他练琴,母亲把钢琴搬到了阳台,邻居一抬头就能看见。刘欢后来打趣:“那时候觉得我在阳台练琴,像给全小区表演。”但音乐这东西,有时候躲都躲不掉。高二那年,他偶然听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录音,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击中了他:“原来唱歌还能这么唱?像把心里的火都唱出来了!”

二、8分之差与“退而求其次”:高考成绩背后的遗憾

1983年的高考,竞争比现在还激烈。全国高校录取率只有15%,北京的重点大学分数线更是高得吓人。刘欢的目标明确: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为了备考,他把乐理基础知识翻得卷了边,每天在琴房练8小时嗓子,嗓子哑了就喝点菊花茶继续。

成绩公布那天,他攥着成绩单的手一直在抖:总分456分,而中央音乐学院那年在北京的录取线是464分——差了8分。“我当时懵了,坐在地上起不来。”刘欢回忆,“就觉得,我这辈子可能跟音乐没关系了。”

父母急得团团转,开始帮他联系其他学校。后来在老师建议下,他报考了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政治专业——这所当时还没现在出名的高校,录取分数线比中央音乐学院低一些。“那时候哪懂什么‘专业选得好,不如报得早’啊,”刘欢笑,“就觉得,有大学上就不错了。”

三、大学舞台上的“野生歌手”:8分没拦住他的热爱

进了国际关系学院,刘欢以为要和音乐说再见,没想到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学校有个“周末舞会”,他偷偷去唱了一首北方的狼,结果被同学们围住:“你太会唱了!以后舞会固定你当主唱!”

这一“固定”,就是三年。他在校园里组乐队,唱摇滚也唱民歌,甚至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歌唱比赛,拿了一等奖。有次演出,台下坐着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老师,看完后直接找到他:“小伙子,你比科班生唱得还有劲儿!为什么不去考音乐学院?”他苦笑着说:“没考上,差8分。”

老师却拍了拍他的肩膀:“分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自己的东西。你这张嗓音,老天爷赏饭吃。”

四、从“业余歌手”到“歌坛王炸”:那8分到底算不算“遗憾”?

大学毕业后的刘欢,没去外交部当翻译,而是成了北京经济学院的老师,同时在酒吧唱歌赚钱。1987年,他应邀为电视剧便衣警察唱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磁带销量突破百万,一夜之间红遍全国。后来千万次的问好汉歌一首接一首,成了华语乐坛的“活化石”。

有人问他:“当年要是差8分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是不是现在成就更高?”刘欢每次都回答:“差8分没错,但没那8分,我可能遇不到大学里的乐队,遇不到那位老师,更不会在酒吧里唱那么多歌——那些经历,比课本上的知识更让我懂什么是音乐。”

他说:“人生就像做题,你以为的正确答案,可能只是另一种可能的开场。中央音乐学院当然好,但国际关系学院让我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这些‘不一样’,都长进了我的歌里。”

如今回头看,1983年的那场高考,对刘欢来说更像是一场“命运的玩笑”。8分的差距没困住他的热爱,反而让他在“不务正业”里闯出了更广的路。这大概就是生活最有趣的地方:你以为的“终点”,说不定是另一条路的“起点”;而那些让你哭鼻子的“遗憾”,或许正悄悄给你准备着惊喜。

所以啊,别太纠结一时的“差几分”——你看刘欢,当年差8分没上音乐学院,最后却成了乐坛里“最会唱歌的教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