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刘欢当青歌赛评委的视频,成了我们反复刷的“音乐教科书”?

最近整理旧物,翻出一张2002年青歌赛的DVD,封面是刘欢穿着深色西装,微微皱着眉,手里拿着笔在记分板上划拉着。放进电脑播放,看着他对着选手说“你唱得挺巧,但缺了点儿‘东西’”时,突然明白:为什么二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会一遍遍刷这些刘欢当评委的视频——不是为追忆,是为里面那份如今难寻的“较真”。

刘欢青歌赛评委视频

从“毒舌”到“老师”刘欢点评的从来不是“输赢”

很多人第一次看刘欢当评委,觉得他“不好惹”。2000年青歌赛,有个选手唱青藏高原,高音飙得漂亮,但刘欢听完却摆摆手:“技巧没问题,但你是不是光想着怎么往上冲,忘了这首歌的根了?青藏高原的歌,是慢慢往上‘飘’的,不是‘喊’出来的。”选手当时脸都白了,但等回过头听录音,才发现自己确实被技巧困住了——为了炫技,丢了歌里的“魂”。

刘欢青歌赛评委视频

可转头到了2003年,有个农村女孩唱西部放歌,普通话都不太标准,音色也不华丽,刘欢却直接拍桌叫好:“这声儿像被西北风刮过,带着土味儿,这才是真东西!”他跟其他评委解释:“你们听她气口里的颤音,那是西北民歌里‘转音’的根,现在多少歌手练技巧把这根练没了?”那一刻,哪还有“毒舌”,像个蹲在田埂上,听见好声音就忍不住拍大腿的老艺人。

现在的选秀节目,评委总爱说“你出道即巅峰”“下一个顶流”,可刘欢当年点评,从不说“你红不红”,只问“你这歌能不能在人心里待着”。他说“音乐是诚实的东西,骗不了人”,这话听着朴素,却是二十年前的刘欢,和二十年后的我们都该记住的底线。

青歌赛舞台刘欢教人“怎么好好唱歌”

为什么说刘欢的评委视频是“音乐教科书”?因为他不光听唱功,更教人“怎么成为一个真正的歌手”。2001年,有个年轻选手唱我用所有报答爱情,唱得技巧满满,却在高潮部分“拿”得太过用力,听着像在“挤”情绪。刘欢没直接批评,反而问他:“你谈恋爱时,跟喜欢的人吵架,是不是非得吼最大声?还是攥着拳头,声音抖着说,比喊一万句更有劲儿?”选手愣住了,刘欢接着说:“好歌不是‘演’出来的,是你心里真有那股子劲儿,唱出来自然能戳人。”

这种“点拨”,在他的视频里比比皆是。他会指着乐谱说“这里三个音符,你为什么连成一条直线?试试中间留个气口,像叹气一样,故事感就出来了”;会为选手调整伴奏:“钢琴声太大了,把和弦去掉几个,让人声像月光一样漏下来”;甚至会在选手紧张时开玩笑:“别紧张,就当台下坐的是你二大爷,唱得好不好吃顿饭再说”——话糙理不糙,把舞台从“名利场”拉回了“音乐屋”。

现在的歌手,总被流量推着走,怕唱难的歌被骂“油腻”,怕搞原创没人听,可刘欢当年却说:“怕什么?年轻人就该敢唱难的,敢走没人走过的路。你踏踏实实把歌唱好,就算没人给你鼓掌,你自己心里也得响。”这话放在今天,更像一剂清醒剂。

二十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想念这样的刘欢?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青歌赛后台,刘欢蹲在地上给选手系鞋带,嘴里还嘟囔着“上台前别慌,就像咱们小时候在村头唱歌,唱给自家人听”。底下评论有人说:“现在的评委,哪还有这份心。”可不是吗?如今的评委台,要么是商业互吹,要么是犀利捧杀,很少有人像刘欢那样,真心实意为选手的“长久”操心——他怕年轻人被流量毁了嗓子,更怕他们为了红丢了音乐的“根”。

有人说刘欢“太严格”,可仔细想想,这种严格不是挑刺,是“尊重”。尊重音乐本身,也尊重站在台上想唱歌的人。他当年对选手说:“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拿个名号就走,是想让大家记住你的声音,记住你唱的歌。”这话,现在听来,比任何“冠军宣言”都重。

所以啊,我们总刷刘欢的评委视频,不是怀旧,是在找一种“标准”——对音乐真诚的标准,对艺人负责的标准,对观众尊重的标准。在这个速食的时代,这样的标准太难得了,也正因为难得,才让人忍不住一遍遍回头,看他坐在评委席上,皱着眉、拍着桌子,说:“唱歌,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听众。”

说到底,刘欢的视频哪是什么“老古董”,分明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娱乐圈的浮躁,也照出“好好唱歌”四个字,从来都不该过时。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