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国民歌王”刘欢突然“锐不可当”,他的“ second wind”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野心?

说起刘欢,脑子里蹦出来的关键词多半是“厚重”“醇厚”“殿堂级”——那些年他用好汉歌吼出的江湖气,用千万次的问唱出的沧桑感,早已刻进一代人的DNA。但如果你最近翻翻他的动态,会发现这位“老炮儿”突然活成了“新锐派”:头发从板寸烫成了微卷的“大叔慵懒风”,舞台造型敢尝试荧光绿与金属混搭,甚至在综艺里跟年轻后辈聊起AI作曲时,眼里闪着比年轻人还亮的光。

刘欢锐

有人问:“刘欢老师这波‘锐变’,是不是想证明‘中年艺人的保鲜期’根本没有 expiration date?”

从“王者”到“闯局者”:刘欢的“锐”,从来不是突然的

刘欢锐

其实刘欢的“锐”,早就在他40多年的音乐轨迹里埋了伏笔。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中音教授、综艺里的“金句导师”,却少有人注意到,他玩“跨界”比很多年轻艺人还早。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不是简单唱主题曲,而是用我和你里极简的钢琴与人声,把东方含蓄和世界共鸣捏在一起,让外媒惊叹“中国声音原来可以这样轻柔又有力”;后来做中国好声音,别人忙着造“星”,他却把舞台变成“音乐实验室”——让民谣歌手吴莫愁加入爵士元素,让摇滚乐队改编京剧,甚至自己掏钱给学员做编曲实验。

“音乐这东西,本来就是活的,不能把自己框死。”有次采访他这样说,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沿,像在打一个无人听见的鼓点。这种“不框死”的劲头,就是他藏在“稳重”外表下的“锐”。

“我59了,但拒绝活在‘回忆杀’里”

59岁的刘欢,最近最让人意外的,是他公开聊“AI音乐”。

在某次音乐论坛上,当有人说“AI会让音乐人失业”时,他突然笑了:“失业?为什么?AI能写出和弦进行,但它写不出我吃涮羊肉时想到的蒙古长调,写不出我女儿小时候哭闹的节奏啊。”紧接着他拿出手机,放了一段自己用AI工具做的demo——把京剧念白的节奏、非洲鼓的loop、甚至老北京叫卖声的滑音,糅合成了一段新潮的电子乐,现场年轻音乐人听得目瞪口呆。

“你们觉得‘锐’是年轻人的专利?”他摸着下巴的胡茬,眼角的皱纹里全是笑意,“我比你们多走了几十年路,知道什么东西能‘立’起来,也知道什么东西该‘破’。现在不是要不要‘锐’的问题,是该怎么‘锐’得更有劲儿。”

这话听着像鸡汤,但你去看他的行程表:早上给研究生上课,下午去录音棚和00后rapper一起混音,晚上还要赶直播和粉丝聊“如何从老歌里找新灵感”。有工作人员说:“刘老师手机里装的APP比年轻人还多,短视频剪辑、AI作曲工具,玩得比我们溜。”

“真正的‘锐’,是敢和‘过去的自己’较劲”

刘欢的“锐”,从来不是为博眼球的“人设翻转”,而是对音乐本身永不停歇的追问。

他这几年一直在偷偷“颠覆”自己的经典作品。去年歌手排练时,他突然把弯弯的月亮改成了雷鬼版本,编曲师都傻了:“刘老师,这歌都30年了,观众就认原来的版本啊。”他却摆摆手:“观众不是认旧版本,是认里面的情。情在,形式怎么变都行。”那天彩排,他抱着吉他轻轻扫弦,把“弯弯的月亮”唱出了海风的味道,台下工作人员有人偷偷抹眼泪——原来老歌真的能“活”过来。

更“锐”的是他对行业生态的较真。看到很多年轻歌手只顾流量,连基础乐理都不懂,他在微博上长文吐槽:“现在有些年轻人,手机滤镜比唱功还好,调音师比创作人还火,这行是要坏掉的。”但同时,他又亲自下场捧新人:帮一个翻唱他歌曲的小众歌手重新编曲,自费拍MV,还把人推上了国际音乐节的舞台。“我扶的不是‘流量’,是‘匠心’。”他说这话时,语气硬得像块铁,可眼里的光,又软得像团棉花。

我们为什么需要刘欢这样的“锐”?

在这个“快就是正义”的娱乐圈,太多人把“锐”理解成“撕标签”“博眼球”,但刘欢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锐”,是带着积淀的勇气,是不怕逆行的清醒。

59岁,他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回忆杀”,随便唱唱好汉歌就能哄满场掌声,偏要一头扎进AI、电子乐、跨界合作的“新地图”;作为“导师”,他本可以维持“权威形象”,偏要蹲在练习室里听小乐队的demo,甚至给年轻人改歌词改到半夜。

有人说他“折腾”,可他说:“音乐这东西,你不折腾,它就折腾你。”

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锐”——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而是每个对生活、对热爱还有野心的人,都应该有的“second wind”(第二春)。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年纪大了该安分”,不妨想想刘欢:头发可以白,歌可以老,但心里的那股“劲儿”,永远别让它“钝”下去。

毕竟,真正的好音乐,和真正的人生一样,从来不怕“锐不可当”。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