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歌神”开始“随心”,刘欢活成了多少人不敢成为的样子?

1987年,26岁的刘欢站在北京电视台的舞台上,唱出少年壮志不言愁时,没人想到这个戴着黑框眼镜、说话略带腼腆的年轻人,会成为日后华语乐坛“活着的传奇”。

但比起“歌神”这个被贴了三十多年的标签,更让人好奇的或许是:面对潮水般的名利与期待,刘欢为何总能“随心”而动?是任性还是通透?

音乐上的“随心”:从拒绝“口水歌”到把乐理讲成段子

刘欢随心

你敢信吗?当年春晚节目组找到刘欢,想让他把好汉歌改成更“流行”的版本,他直接回了句:“这歌不‘口水’,就是原味。”后来这首歌火了多少年,无人能及,却不知道他曾为了“不迎合”,连央视的“面子”都没给。

不是所有人都能拒绝唾手可得的流量。刘欢的“随心”,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较真。1993年,他的专辑千万次地问卖出了上百万张,唱片公司催着他写“网红曲”,他却一头扎进studio,跟编磨了三个月,只为在弯弯的月亮里加一段口琴——那段口琴后来成了无数人的青春BGM,却被业内调侃“太不商业”。

更绝的是教学。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刘欢上课从不用PPT,带着吉他就上台。讲和弦进行时,他会突然停下来问:“你们听过孤勇者吗?它这和弦,跟Yesterday其实就差一个转调——不是流行歌简单,是你们把音乐想复杂了。”学生们说他“把乐理讲成了段子”,但没人知道,为了让学生听懂,他熬夜备课到凌晨,把周杰伦的青花瓷、王菲的红豆全拆成谱例。

“音乐不是用来‘端着’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写甄嬛传主题曲的时候,导演郑晓龙说“要有宫廷感”,他却加了点电子音效:“皇帝也听摇滚嘛。”结果主题曲火了十年,到现在还有人翻唱,却不知道他曾为“活泛”历史,跟剧组磨了半个月。

事业上的“随心”:拒绝“真人秀”,却甘愿在综艺里讲“无用知识”

2013年,我是歌手找上门时,多少人等着看“歌神”翻车?刘欢却摆摆手:“我唱歌不是比赛,是分享。”后来节目组三顾茅庐,他提了个条件:“我要带自己的乐队,曲目我自己定。”结果呢?第一场唱千万次地问没选流行版,反倒是摇滚改编,唱到最后自己砸了键盘——不是愤怒,是投入太深。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却把真人秀拒了十年。中国好声音歌手的邀请堆成了山,他一句话:“那玩意儿是给别人看的,我只想做点有用的。”直到2020年,他突然上了经典咏流传,还是抱着吉他唱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唱完时,台下的小学生都哭了,他却在后台笑着说:“比拿奖开心。”

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因为他有自己的“筛选器”。不参加真人秀,是不想把自己包装成“娱乐符号”;愿意上经典咏流传,是觉得“能让孩子们多懂点古诗,比什么都强”。去年有记者问他:“你不怕错过曝光率吗?”他歪头笑了笑:“曝光率能让我写的歌多唱一天吗?”

生活上的“随心”:微胖、谢顶,却把“不完美”活成了底气

见过刘欢的人,都说他“没架子”:穿几十块钱的T恤逛菜市场,会因为买排骨跟老板砍价半小时,甚至会蹲在后台跟年轻人聊游戏。但最让人意外的,是他从不避讳自己的“不完美”——56岁那年,他公开说自己“谢顶没事,省洗发水”;微胖就微胖,综艺节目上直接承认“我就是个吃货,压力大了就想吃红烧肉”。

活得“糙”,却活得真。女儿出生时,他推掉了所有工作,在家做了半年“奶爸”;跟妻子卢璐结婚三十年,从没传过绯闻,不是秀恩爱,是“她爱吃甜的,我给她买蛋糕;她怕黑,我睡前必须检查三次门”。有次采访被问“婚姻秘籍”,他挠挠头:“哪有什么秘籍?就是她不想做的,我做;她想要的,我给呗——反正图个开心。”

“人活一辈子,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所以他不整容、不营销“冻龄”,头发花白就坦然接受;不买豪宅,住在北京老小区,说“有家有孩子,比什么都强”。

刘欢的“随心”,是清醒的勇敢

我们都活在“应该”里:应该“成功”,应该“迎合”,应该“完美”。但刘欢偏不——他的“随心”,从不是任性,而是把“自我”刻进了骨子里:选择喜欢的音乐,而不是流量;守护内心的底线,而不是名利;接纳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迎合期待。

前阵子,有年轻粉丝问他:“老师,我想搞音乐,但家人说‘不赚钱’,怎么办?”他笑着递过一杯茶:“喜欢就去做,不行就换——反正人生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剧本。”

说到底,刘欢的“随心”,哪是“随波逐流”?不过是把“做自己”活成了一场最酷的坚持。

而这份“随心”,恰恰是这个时代里,最奢侈的东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