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到底哪国人?这个问题为何总被提起?

提起刘欢,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从头再来里"心若在梦就在"的坚韧,还是国际舞台上被外国同行竖起大拇指的"中国之声"?可奇怪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刘欢是不是外国人"这样的疑问总会冒出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刘欢那国人

一、从胡同里走出的"中国嗓子":他的根,扎在北京城

要说刘欢的国籍,还得从他脚下的土地说起。1963年,刘欢出生在北京市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胡同里长大的他,血液里流淌着老北京人的直爽与热情。他曾在采访里笑着说:"小时候最爱冬天围着胡同口的烤红薯摊,边吃边听大爷们下棋,那叫一个热闹。"这份对本土生活的亲近感,后来化作了音乐里的烟火气。

刘欢那国人

上世纪80年代,他从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教的是西方音乐史,可他唱的歌,却全是咱们老百姓的心事。1987年,他用一把吉他弹唱少年壮志不言愁,瞬间火遍大江南北——"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这首歌里的家国情怀,哪个中国人听了不跟着热血沸腾?后来千万次的问伴北京人在纽约走红,好汉歌成为一代人的BGM……这些作品里,没有刻意迎合的"国际范儿",只有中国人自己的喜怒哀乐、江湖道义。他的嗓子,天生就是为唱中文歌生的,字正腔圆,里外透着股"咱们自己的味儿"。

二、为何会被"误会"?那些让他"看起来不像中国人"的标签

刘欢那国人

可既然这么"中国",为啥总有人觉得他"不简单"?其实啊,这误会来得也不无缘由——刘欢的"国际范儿",确实太足了。

先说"语言天赋"。他会英语、法语,甚至能用意大利语唱歌剧片段。早年在美国演出时,他曾用流利的英文与乐队即兴互动,引得全场惊叹。有次访谈里,他随口蹦出几句法语,主持人打趣:"您这法语比我还标准!"他摆摆手笑:"年轻时学西方音乐,总得啃点原文资料,没想到用上了。"这种语言能力,让不少人觉得他"是不是有海外背景",可他自己却说:"学外语不是为了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里的文化密码。"

再是"国际舞台的常客"。从1988年央视春晚第一次亮相,到后来登上奥斯卡颁奖礼表演,从与帕瓦罗蒂同台开演唱会,到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授予荣誉院士,刘欢的履历里,"国际"二字确实扎眼。国外媒体总爱称他为"China's Voice"(中国之声),可这称号听着像"外国籍",其实是对他艺术成就的最高肯定——一个中国歌手,把中国音乐唱到了世界舞台,这反而是我们该骄傲的事。

还有"音乐的包容性"。他唱流行,也唱摇滚;唱民歌,也搞跨界;甚至给好莱坞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配过中文主题曲。有人说他"什么风格都碰",不像"传统中国歌手",可正因这份包容,他的音乐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边界。记得好汉歌刚出来时,有外国人问:"这歌是中国民歌吗?"刘欢笑着说:"这是我用中国音乐的根,写出来的流行歌。"

三、"国籍"重要吗?他用40年告诉我们:艺术家的根,在心里

其实啊,问"刘欢哪国人",不如问"刘欢的音乐属于谁"。他的歌里,有北方汉子的粗犷,有文人的细腻,有中国人对"家"的眷恋,有对"梦"的执着。他曾在一次采访里说:"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前提是,你得先把自己的'民族'吃透了,让它长在你的骨头里,这世界才会听得到。"

你看,他唱从头再来,下岗工人听了重拾信心;他唱弯弯的月亮,海外游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对着学员说:"唱歌要唱自己心里的话,别管什么套路。"——这些事,哪一件不是中国人最在意的情与义?他身上没有"大师"的架子,永远带着一股"邻家大哥"的实在,采访聊到高兴处能哈哈大笑,提到音乐又认真得不行。这种"中国式"的真诚,比任何国籍标签都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国籍或许是个身份符号,但艺术的根,永远扎在生长的土地里。刘欢的歌里有胡同里的叫卖声,有黄河边的信天游,有我们几代人共同的青春记忆——这就够了。至于他是"中国刘欢"还是"国际刘欢",听过他唱的我和你,听过他为奥运会写的歌,答案其实早就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了。

下次再有人问"刘欢哪国人",不妨反问一句:"你听他唱好汉歌时,是不是觉得浑身都是劲儿?这股劲儿,不是中国人的,是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