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那份缠绵的深情,还是在歌手舞台上那个实力碾压众导师的“音乐教父”?一直以来,刘欢在大众心中,几乎等同于“殿堂级”、“不食人间烟火”的代名词。他鲜少参加综艺,更别提那些被贴上“捞金”、“糊弄”标签的“走穴”活动了。可不知从何时起,坊间开始流传起刘欢频繁“走穴”的消息,甚至一些照片和视频也佐证了这一点。这不禁让人纳闷:以刘欢的咖位和家底,为何也要放下身段,频频赶场呢?
咱们得明确,“走穴”这个词,如今早已不是过去那个纯粹的贬义词。在娱乐圈生态日益复杂的今天,很多演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多元,早已超越了当年那种“赶场子、唱几首歌拿钱走人”的单一模式。刘欢参与的“走穴”,会不会是一些有品质、有内涵的音乐活动或者品牌合作呢?毕竟,作为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的选择不可能没有考量。或许,这些“走穴”本身就带有某种音乐普及、文化交流的意味,与他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广音乐教育的初心并不相悖。
抛开艺术家的光环,刘欢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虽然我们无法揣测他的具体财务状况,但维持一定的生活品质,为家人提供更好的保障,这是每个人都会考虑的现实问题。刘欢早年身体状况不佳,据说治疗费用不菲,虽然如今看起来恢复得不错,但后续的保养和治疗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的女儿留学海外,教育投入也是一笔开销。如果说这些“走穴”能够为他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让他能更安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音乐创作和教学中,这似乎也无可厚非。毕竟,艺术家也需要生存,也需要有条件去追求更高艺术境界。
刘欢对于音乐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即便是在非“走穴”性质的演出或活动中,他也是出了名的认真,对待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精益求精。那么,他选择去“走穴”,会不会也是为了能让更多人听到他的歌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尤其是在当下,主流音乐市场渠道 somewhat 被各种快餐文化占据,一些真正有分量的音乐人反而缺少展示的平台。刘欢通过“走穴”这种形式,直接与观众面对面,或许能带来更纯粹的音乐体验,也能唤醒大众对经典音乐的回忆与热爱。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未尝不是一种与音乐爱好者沟通的新途径。
当然,也有人会质疑:刘欢作为“国宝级”的音乐人,频繁“走穴”是否会损害他一直以来塑造的高冷、纯粹的艺术形象?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刘欢自己才能给出答案。但在我看来,真正的艺术,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阁的。它需要走进生活,需要被大众感知。刘欢的“走穴”,如果能够传递的是有价值的音乐,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的美好,那么这种“放下身段”,或许恰恰是一种大师的胸怀与担当。
毕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连象牙塔里的学者都需要走出书斋,与时代接轨,艺术家们的选择也自然会更加多元。刘欢的“走穴”,究竟是为了生活所迫,还是为了音乐的传播,抑或是他个人在艺术道路上的另一种探索?或许,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作为听众和观众,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一份理解和期待,去欣赏他每一次的演唱。只要他唱的,还是那些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好歌,那么,他以何种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音乐本身,才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