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贵阳,清晨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南明河的水面上already飘着丝丝凉意。当本地人在巷口买一份热气腾腾的丝娃娃,游客在甲秀楼排队拍照时,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在白云区的长坡岭森林公园响起:"这山里的鸟叫,比录音棚里的拟音设备还鲜活!"
说话的人是刘欢。这位以一首好汉歌唱遍大江南北的歌者,此刻正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背着帆布包,和当地护林员一起沿着林间小路走。他手里没拿麦克风,却比站在舞台上时更放松——眼睛里闪着光,时不时停下脚步,掏出手机录下风吹过松林的沙沙声。
"这不是'打卡',是'找根'"
"刘老师怎么会来白云区?"消息传开后,连本地文旅局的工作人员都有些意外。要知道,这位音乐界"泰斗"近年来很少公开露面,连生日都很少庆祝,更别说主动跑到一个非旅游热门的城市郊区。
但在白云区的非遗工坊里,刘欢说出了答案:"三年前,我在一场音乐会上认识了贵州的侗族大歌合唱团,她们的声音像山泉一样干净。当时我就想,这'活着的非遗',得去看看它生长的地方。"
工坊里,78岁的苗族银匠杨正清正在给一块银胚錾刻花纹。他的手布满老茧,却能靠手感在银片上"画"出花鸟虫鱼。刘欢站在旁边看了半小时,突然开口:"您这刻的不是银,是记忆啊。"他掏出自己随身带的论语,翻到"述而不作"那页,笑着说:"传统就像这书里的字,得有人记,还得有人传。"
杨正清不懂音乐,但听懂了刘欢的话。他拿起一块刚做好的银手镯,不由分说戴在刘欢手上:"这手镯叫'生根',戴手上,心就稳了。"
"给孩子一支麦克风,他们会还你一片星空"
白云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合唱团,根本没想到能和刘欢同台。这个由农民工子女组成的合唱团,平时只能在音乐教室里练习,连像样的演出服都没有。
但当刘欢走进教室时,孩子们惊得说不出话。他没有寒暄,直接坐在钢琴前,手指轻轻一按,流淌出茉莉花的旋律。"想唱就唱,别怕跑调。"他笑着说,"小时候我在北京胡同里唱歌,还被邻居骂呢。"
一个叫小雅的女孩怯生生地站起来,唱了一段家乡的山歌。歌声里有青草的味道,还有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唱完,她低着头,眼泪掉了下来。刘欢蹲下来,用袖子给她擦眼泪:"这歌声比任何技巧都动人。你愿意教我唱吗?"
那天下午,刘欢和孩子们一起改编了山歌,加入了钢琴伴奏。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他把录音笔放在讲台上,说:"录下来,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自己有多厉害。"
后来,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有网友评论:"原来真正的'音乐课',是让孩子勇敢做自己。"
"什么是好作品?是能让土地说话"
离开白云区前一天,刘欢去了当地的蔬菜种植基地。这里的农民不用化肥,用蚯蚓松土,菜叶上的露珠都能反射彩虹。刘欢摘下一颗生菜,咬了一口,眼睛亮了:"这甜味,是阳光和汗水的味道。"
基地负责人说:"刘老师,您是不是觉得我们这地方太'土'了?"刘欢摆摆手:"土才好啊!现在的音乐有时候太'飘',得接地气。你看这些菜,看似普通,却养活了一方人。好作品也是一样,得扎在土里,才能长。"
他站在田埂上,突然唱起弯弯的月亮:"不知道的是哪一年,也不知的是哪一天......"他的声音不高,却盖过了风吹过菜地的声音。农民们放下锄头,跟着轻轻哼起来。
有人问他:"刘老师,您还会来白云区吗?"刘欢笑着说:"这片山、这些人、这些声音,我已经装在心里了。哪天写歌,说不定就会写到白云区的桂花香呢。"
写在最后
有人说,明星的"公益"大多是作秀。但刘欢在白云区的几天,没有闪光灯,没有团队,甚至没有提前通知当地媒体。他就是个"文化爱好者",在山里找灵感,在工坊里学手艺,和孩子一起唱歌,和农民一起聊收成。
这片曾被很多人忽略的白云区,因为刘欢的到访,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老艺人手里的绣花针,是孩子嘴里跑调的山歌,是农民田里沾着泥的蔬菜。
而我们或许也应该想想: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是不是也需要像刘欢这样,慢下来,去听听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毕竟,真正的好作品,从来不是靠炒作出来的,而是靠一颗真心,扎进生活里长出来的。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