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一句“曹睿是老天赏饭吃的歌手”,究竟是对天赋的极致认可,还是对当下乐坛浮躁氛围的无声敲打?

那天晚上,歌手的录制后台刚结束投票,刘欢没急着离开,反而被一群年轻的工作人员围着。角落里,有个戴黑帽子的男孩抱着手吉他,低着头拨弄琴弦,偶尔哼出几句旋律,声音不大,却像带着钩子,把周遭的嘈杂都慢慢拽了静下来。刘欢循声望过去,嘴角扬了扬——那是曹睿,这季节目里最“没存在感”的选手,初赛就被淘汰,却意外让所有听他唱过歌的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刘欢说曹睿

“你知道吗?第一次听曹睿唱成都,我差点以为是我耳朵出问题了。”后来在某个音乐节的后台采访里,刘欢端着茶杯,回忆起那天晚上,“他唱的不是赵雷的版本,是他自己改的,吉他加了段滑音,副歌时突然把声音压下来,像是在跟自己说话,又像是在跟这座城市悄悄告别。那种感觉,不像是在‘表演’,像是从骨头里长出来的。”

很多人对曹睿的印象,停留在“节目里第一个被淘汰的男生”。初赛时他选了首偏小众的民谣,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站在炫目的舞台灯光下,手心一直在冒汗。镜头扫过他微微泛红的耳尖,台下观众席里有人窃窃私语:“这首歌太冷门了”“音域太平,没记忆点”。就连导师投票时,有人犹豫着问:“他的情感很真挚,但……是不是少了点技巧?”

刘欢说曹睿

刘欢却举起了手。“我投他。”他说得很慢,眼神盯着曹睿,“技巧可以练,但有的人唱歌,你听第一句,就知道他心里装着什么东西。曹睿的声音里,有故事,也有‘不争’。”

“不争”两个字,让曹睿愣住了。后来的采访里他说,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那种“会表现”的人。大学时在学校里的音乐社团,每次上台前都要在后台蹲十分钟,反复练习呼吸。毕业后没正式工作,靠在地铁口弹吉他赚生活费,唱得最多的是别人写的歌,偶尔也会写几首关于故乡、关于失恋的小曲子,发在网易云上,偶尔几十个赞,多数时候石沉大海。

“老天赏饭吃”,在刘欢的语境里,从来不是指“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带过那么多学生,见过太多嗓子条件一流的歌手,最后能走得远的,往往是那些“心里有东西”的人。“曹睿的天赋,是他对音乐的‘钝感力’。”刘欢解释道,“现在很多人学唱歌,先研究怎么换气、怎么颤音、怎么找共鸣,技术学得越多,反而离自己越远。但曹睿不一样,他可能不懂什么‘关闭唱法’,但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就像一棵树,根扎在哪,枝自然往哪长,不用刻意去造型。”

这话让我想起曹睿淘汰后,社交媒体上的一条热评:“他像是从另一个时空来的歌手,不属于这个流量横行的时代,却偏偏让所有静下来听他唱歌的人,都短暂地‘逃’出了这个时代。”

确实,曹睿的表演里,没有华丽的编曲,没有炫技的高音,甚至没有太多舞台动作。他就站在那里,像是在自家院子里唱歌,声音里带着点少年气的沙哑,又透着点历经世事后的平和。唱理想三旬时,他会闭起眼睛,睫毛在眼下投片小阴影,唱到“梦倒塌的地方,今已爬满青苔”时,你能明显看到他喉结的滚动,像是在咽下什么又像是在吐露什么。

这样的“真实”,在当下的乐坛其实很稀缺。我们习惯了歌手们用完美的音准、华丽的技巧堆砌舞台,习惯了流量明星们靠剧情、靠人设维持热度,反而忽略了“唱歌”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是用声音传递情绪,是用旋律连接你我。

刘欢说,有一次他和曹睿聊天,问他“写歌的时候会想‘怎么才能火’吗?”曹睿摇摇头:“没想过,写着写着,天就亮了。”那一刻,刘欢突然觉得,这个年轻人身上有种难得的“纯粹”——对音乐的热爱,不是功利心,而是一种本能。就像小时候我们对着风唱歌,对着云说话,根本不用考虑“唱得好不好听”“有没有人听”,只是因为想唱。

“这可能就是‘老天赏饭吃’的另一种解释。”刘欢在采访的结尾笑着说,“不是老天给他一副好嗓子,是老天让他一直没把‘唱歌’当成‘工作’,而是当成‘生活’。这样的人,注定走不远——因为他一直在出发的地方,从未离开过。”

不知道曹睿听到这句话时,是不是又想起了在地铁口弹吉力的日子。那时候没人听他唱歌,他就唱给自己听;现在很多人听他唱歌,他依然唱给自己听。或许对真正的歌手来说,外界的评价、名次的高低、流量的起伏,都只是过眼云烟,最重要的是心里那片音乐的土地,能不能永远保持干净,能不能长出打动人心的旋律。

刘欢的评价,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乐坛的浮躁,也照出了曹睿这样的歌手的可贵。我们或许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曹睿,但或许可以偶尔停下脚步,像他一样,不为“取悦”而歌唱,只为“表达”而发声。毕竟,最动听的声音,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灵魂的回响。

你说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