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蓓:当实力被流量“晾晒”,她凭什么让舞台记住十年风霜?

北京初冬的傍晚,国家大剧院的后台通道里,高跟鞋叩地的声音格外清晰。刘欢蓓刚结束骆驼祥子的第四十场演出,卸妆镜前的她眼下带着淡淡青黑,却依旧笑着和人打招呼:“今天祥子那段的‘辙儿’找得准,散场好几位观众说,仿佛真拉着车走在老北京的胡同里。”

刘欢蓓

这个42岁的女演员,名字远不如流量明星响亮,可提起舞台剧界的“大青衣”,老戏骨们都竖大拇指:“刘欢蓓?那是戏比天大的人。”这些年,她拒绝了三个爆款网剧的女主角邀约,拒绝了“国民妈妈”的综艺人设,甚至连微博都只发和舞台相关的日常——有人问她“不觉得可惜吗”,她曾在一次采访里轻声反问:“舞台上的角色能陪你十年,热搜上的名字能陪你多久?”

龙套的十年,比主角更“抢镜”的坚持

刘欢蓓

2003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刘欢蓓揣着一腔热血扎进话剧团,却被现实浇了盆冷水:群演、替补、小配角,一演就是五年。有次排雷雨,她扮演四凤的侍女,只有两句台词,可愣是提前一个月揣摩角色:“四凤为什么会对这个侍女发火?可能因为侍女穿了她的嫁衣?”那场戏,她不小心打翻了道具杯,眼眶瞬间红了,反而让导演一拍大腿:“就是这个劲儿!”

真正让观众记住她,是2013年茶馆里的康顺子。原定演康顺子的女演员突发阑尾炎,作为B角的刘欢蓓顶上,没排练过完整场次,却靠着啃剧本、观察老演员的表情,硬是把被卖进太监府的媳妇儿演活了。闭幕时,导演焦晃握着她的手说:“孩子,你这双眼睛里,有戏。”那天她躺在宿舍的床上,听着窗外渐近的晨光,第一次觉得“等待”有了回响。

可“等待”远未结束。直到2020年,她主演的音乐剧时光倒流拿下了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颁奖嘉宾何炅念出她名字时,她下意识摸了摸磨出茧子的手指——那双曾在二十多部话剧里磨破舞鞋的手,终于被聚光灯正式“看见”。

流量时代的“逆行者”,她守住了什么?

这两年,娱乐圈“流量密码”越翻越花:带资进组、美貌营业、炒作CP,而刘欢蓓的选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次平台找她拍短视频,要求她对着镜头喊“家人们,今天接戏不如接好运”,她直接回绝:“我的戏是为舞台排的,不是为流量刷的。”

她也不是没动摇过。2021年,一部爆款古装剧找到她,饰演“主角的生母”,据说能涨粉百万。可剧本里,这个角色从头到尾只哭了两场,台词少得可怜。她对编剧说:“您能给我加一段和她儿子私下相处的戏吗?哪怕只有十分钟,让观众知道她不是只会哭的工具人。”编剧面露难色:“现在观众不爱看这些,不如多拍点您和皇帝的对手戏。”那天晚上,她在酒店的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为了红而丢了‘人’,那红着还有什么意思?”

转机出现在去年。她主演的谍战剧暗夜玫瑰播出,饰演的地下党员“林姨”全程素颜,连老年妆都化得“像小区里卖菜的阿姨”,却因为一个给烈士缝补衣服的细节,让观众封她为“剧抛脸”演技。有个年轻观众在评论区留言:“第一次觉得,原来妈妈辈的演员,眼睛里真的有故事。”那一刻,刘欢蓓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位对她说“孩子,你这双眼睛里,有戏”的导演。

被忽略的“宝藏”,藏着娱乐圈的良心

现在的刘欢蓓,依然坚持每天练声、抄剧本、观摩老电影。有次采访,记者问她:“您觉得现在的年轻演员最缺什么?”她顿了顿,指着桌上一本泛黄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说:“缺时间。缺给自己时间,让角色在心里‘活’起来的时间。”

她记得刚毕业时,老师告诉她:“演员的行业,是‘剩’者为王。不是你被剩下,是你愿意剩下那些浮华,守着自己的本心。”这些年,她错过了几次“翻红”的机会,却收获了无数观众的长情——有位老大爷,坐三个小时公交来看她的每一场话剧,每次演出结束都会递给她一包自己烤的饼干;有个00后粉丝,因为她在时光倒流里的一句“别怕,我陪着你”,考上了戏剧学院,给她写信说:“刘老师,您让我知道,就算走得慢,只要方向对,总会到达的地方。”

有人问刘欢蓓:“您后悔吗?”她望着窗外排练场里年轻的演员们,笑了:“你看他们,像不像当年的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需要好故事,好故事,永远需要愿意沉下心来说故事的人。我不过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已。”

或许,娱乐圈不缺光鲜亮丽的面孔,但缺刘欢蓓这样“戏痴”式的坚守。她用十年的风霜,打磨出了比流量更珍贵的东西——让角色活,让故事真,让观众记得住:哦,原来还有这样的演员,把舞台当成了命。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