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从素人到“宝藏演员”,刘欢莉到底藏着多少观众没发现的惊喜?

说起娱乐圈,总有些演员像藏在深巷的酒——初见时平平无奇,酿了几年却愈发醇厚。刘欢莉大概就是这样的存在。没上过热搜常客,没接过顶流剧本,可只要她演的戏出来,评论区总会冒出一句“这人是谁?演得真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不搞噱头只磨演技的演员,凭什么让观众记住每一张脸背后的故事。

刘欢莉

她不是“科班天菜”,却把“笨功夫”练成了老天赏饭吃

很多人第一次注意到刘欢莉,是2021年的那部我的阿勒泰。她在里头演哈萨克族姑娘“巴太妈”,皮肤黝黑,眼神里有草原的风,台词带着浓重的方言味,连笑时露出的虎牙都透着一股质朴。当时有人扒出她的履历:不是中戏上戏毕业,大学学的是会计,30岁才跑龙套,演过小成本网剧里的路人甲,也当过话剧团的替补演员。

刘欢莉

可偏偏是这样一个“非科班”,愣是把“非科班”的优势玩明白了。没有固定的表演“套路”,反而让她更贴近生活。拍胡同里的寡妇“淑贞”时,她提前一个月住进老北京胡同,跟着大妈们早市买菜、择菜聊天,连说话带出的“京片子”都让北京大爷直说“像那么回事”。有次拍戏哭戏,眼药水用了半瓶都没效果,她索性坐在片场台阶上想起自己刚到北漂时被剧组退组的经历,眼泪掉得跟珠子似的,连导演都喊“卡”都停不下来。

“哪有什么天赋异禀,不过是别人在等机会,我在磨自己。”刘欢莉采访时轻描淡写的话,藏着多少个对着镜子练表情、为了一个五秒镜头等一天的夜晚。娱乐圈从来不缺“一夜爆红”的神话,但能让观众记住的,永远是用实打实的“笨功夫”换来的“真东西”。

刘欢莉

她不争番位,却让每个角色都“活”成了主角

现在的剧组,番位之争经常上热搜,可刘欢莉的戏单里,几乎没有“挑番位”这一项。锦衣之下里她是心机深沉的“袁今夏闺蜜”,全程戏份不多,却靠一句“姐姐,咱可不能让人欺负了”圈了不少粉;长月烬明中,她演“魔神身边的侍女”,只有三场戏,连特写镜头都屈指可数,可她愣是给角色加了个“偷偷收集男主掉落的鳞片”的细节,让观众记住了那个眼神又敬又怕的小侍女。

“角色不分大小,入了戏,就是自己的全世界。”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拍隐秘的角落里“朱晶晶妈妈”时,她演一个溺爱女儿的单亲妈妈,有场戏是女儿出事后她跪在地上哭求,剧本里只有哭的台词,她却加了“揪头发”“指甲抠进地砖缝”的动作,拍完手指磨出了血印。后来导演说,就这场戏,让很多观众开始反思“过度溺爱”的悲剧。

现在的观众早就不傻了,谁在“演戏”,谁在“表演”,一眼就能看出来。刘欢莉从不演“完美角色”,她演的小人物有缺点,演的配角有棱角,演的正派也带着固执。就像她自己说的:“我演的不是角色,是活生生的人——会哭会笑,会犯错,会挣扎,这才是让观众觉得‘真’的地方。”

她不搞人设,却活成了娱乐圈少有的“清流”

翻看刘欢莉的社交账号,没有任何“精心设计”的人设:不晒豪车豪宅,不发博学语录,最多就是分享片场做的道具、练台词时录的语音,或者撸猫时拍的视频。有次被问“为什么不趁热度多接综艺”,她笑着说:“我喜欢安安静静拍戏,等戏播了,观众记得角色,我就满足了。”

不炒作、不碰瓷、不消费粉丝,这样的明星在如今倒成了“稀有物种”。可她偏是那股“逆流而上”的劲儿:剧组寒冬拍戏,别人裹着军大衣唠嗑,她缩在角落背台词;粉丝送礼物,她不收贵的,只收手写的信,说“这些话比什么都暖”;就连采访被问到“对娱乐圈有什么想说的”,她也直言:“希望少点浮躁,多点耐性——好戏,都是磨出来的。”

或许正因为她这份“不争”,反而让人看到了娱乐圈最该有的样子:实力说话,作品说话,观众记住的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演过的每一个“她”。

结语:刘欢莉的“惊喜”,是娱乐圈久旱逢甘霖的“真”

从龙套到配角,从素人到被记住,刘欢莉走的路不算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很稳。她不像流量明星那样自带光环,却用角色给观众心里留了一盏灯:原来娱乐圈真的有人,不为名利所动,只为角色低头。

下次再在屏幕前看到她,不妨多停留两分钟——也许你会突然明白:所谓“宝藏演员”,不是非要有多少代表作,而是能让每个平凡的角色,都闪着不平凡的光。而这,或许就是刘欢莉藏在镜头背后,给观众最大的惊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