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届观众,到底在镜头里找什么?是360度无死角的精致脸庞,还是永远在线的“完美人设”?最近,有部小成本网剧悄悄火出圈,不是靠流量明星带货,也不是靠强剧情撕扯,而是让一个叫刘欢芬的中年女演员,用“不完美”狠狠撞进了观众心里。
你见过这样的女主角吗?不是白瘦幼的都市丽人,也不是金手指开到大的爽文大女主,她是菜市场里砍价能跟大妈吵半小时的摊贩,是凌晨四点蹬着三轮车进货的“苦力”,是脸上带着晒斑、手上有老茧,却笑起来比聚光灯下的人还暖的“市井金刚”。刘欢芬演的“王春花”,第一次出场时,我甚至没认出这是她——毕竟,我们太习惯看她演“妈妈”了:要么是苦大仇深的悲情母亲,要么是隐忍退让的传统妇女,可这次,她把一个底层女性的“糙”和“韧”演到了骨子里。
有场戏我印象特别深:春花为了给儿子攒学费,同时打三份工,深夜在快餐店收拾时,不小心打翻了热汤,手背烫得通红,她却先顾着擦地怕客人滑倒,直到经理骂她“手脚不利索”,她才蹲下来,肩膀一抽一抽地哭。那哭声没有歇斯底里,就是普通人的委屈——像你我在加班被骂时,躲在天台偷偷掉的眼泪,不夸张,却足够扎心。弹幕里有人说:“这哪是演的,就是我邻居张阿姨啊!”“终于有人把老百姓的狼狈演得这么真了。”
刘欢芬自己说,她接这个角色时,团队都劝她:“姐,你都演过‘国民妈妈’了,何必接这种又脏又累的角色?”可她偏不。为了接近“春花”,她真去菜市场蹲了半个月,跟摊贩学砍价,跟环卫工聊天,看凌晨四点的批发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些人脸上的褶子,手上的茧子,是装不出来的。”她说,“观众不傻,你是不是真心对角色好,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话让我想起她刚入行时的故事。20年前,她还是话剧团跑龙套的小演员,为了演好一个卖报纸的老太太,她真在街头卖了一个月报纸。有人笑她:“你有这功夫,不如去试镜大角色。”她却乐在其中:“老太太卖报纸时,会跟熟客聊孙子,会为涨价跟顾客争两句,这些‘没用’的细节,才是角色的灵魂。”后来,这个“没什么戏份”的老太太,让她拿了话剧奖,也让观众记住了这张“会演戏的脸”。
现在的娱乐圈,太追求“完美”了——明星要修图,剧本要“金手指”,连演员的情绪都要“精准控制”到分秒不差。可刘欢芬偏要走“弯路”:她不接剧本注水的“大女主”,不拍滤镜厚重的“仙侠剧”,宁愿等半年,接一个有血有肉的“小角色”。有人说她“傻”,可票房和收视率却告诉她:观众对“真实”的渴望,从未消失。就像春花那句台词:“日子再难,也得往前挪,不是吗?”——这哪是角色说的话,分明是刘欢芬对自己演艺路的注解:不追风口,只钻角色;不求流量,但求留得住的作品。
前几天刷到她的采访,记者问她:“觉得自己算‘流量演员’吗?”她笑着说:“流量?我觉得我算是‘留量’演员——观众看完戏,能记住我演的角色,就够啦。”这话朴素得像菜市场的大妈,却戳中了当下娱乐圈的痛点:当资本都在追逐“短期变现”,谁还记得,演员的立身之本,永远是角色和作品?
刘欢芬的“不完美”,恰恰是她的“完美”:她不追求人设的光环,只打磨角色的棱角;她不迎合市场的浮躁,只坚守对表演的敬畏。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被她戳中——因为在春花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挣扎与希望;在刘欢芬身上,我们看到了演员该有的样子:不浮躁,不妥协,把心交给角色,把角色留给观众。
下次当你打开剧集时,不妨留意一下那些“不完美”的角色和演员——他们可能没有顶流的流量,却有着最动人的“留量”,因为他们让我们相信:生活或许一地鸡毛,但总有人在用真心,把鸡毛变成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