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从“不敢穿新衣”到“音乐无价牌”,刘欢的脱贫密码藏着娱乐圈最稀缺的东西?

1987年,北京某录音棚里,28岁的刘欢攥着刚写好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歌词,手指在沙发上敲得咚咚响。那时他还是国际关系学院的年轻老师,每月工资89块5,演出一场报酬20块——录完这首歌拿到300块稿费时,他没像往常一样存进银行,而是跑去买了件像样的外套,因为“以前的衣服洗得发白,站在学生里总觉得不好意思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后,这个当年连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的人,会被圈内人称为“中国乐坛的活文凭”,他唱过的弯弯的月亮好汉歌成了几代人的记忆,而他自己,早已用音乐“脱”出了比金钱更珍贵的“贫”。

第一步:先把“吃饭”的难题解决了,才能谈“吃好”

刘欢的“脱贫”,得从填饱肚子说起。出生在天津普通家庭的他,从小就知道“日子得一分一分算”。1980年代考上大学,靠的是助学贷款;毕业当老师,工资刚够养活自己。那时候接商演,他背着把旧吉他,在饭馆婚礼上唱北国之春,一场下来20块,还得看雇主脸色——“有次唱到一半,客人嫌调子太沉,直接让下去,换了个流行歌手,我拿着钱就走,委屈但不敢说,还得赶下一场。”

刘欢脱贫

转折点出现在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找主题曲,导演看到刘欢在学校文艺汇演上的表演,觉得他的声音“有股子韧劲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录了少年壮志不言愁。没想到这首歌火了,磁带卖了上百万,刘欢一下子从“没钱买衣服的老师”变成了“能挣稿费的歌手”。后来有人问他拿到第一笔大笔稿费时的想法,他笑:“先给家里换了台电视机,剩下的存着——那会儿就觉得,原来唱歌能‘吃饱饭’,这事儿太幸福了。”

娱乐圈里不缺“一夜暴富”的故事,但刘欢的“第一步”走得很稳。他没沉湎于商演的快钱,而是用挣来的钱报了作曲班、买了专业设备,甚至跑到美国进修。用他的话说:“脱贫不是‘赚够钱’,而是‘有底气’——底气就是,你不会因为下一顿饭发愁,敢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上花钱。”

第二步:脱掉“风格”的旧衣裳,才能长出“无价”的肉

很多人对刘欢的印象还停留在好汉歌的“大河向东流”,或是好声音里抱着吉他点评导师的“老顽童”。但翻他的履历,你会惊掉下巴:他唱过摇滚(千万次的问)、玩过爵士(璐璐)、碰过民族(阿里山的姑娘)、甚至为红楼梦配过12首插曲——这在以“标签化”生存的娱乐圈,简直是“异类”。

90年代,流行乐坛刮起“港台风”,满大街都是情情爱爱的甜歌。刘欢却顶着“不流行”的压力,推出了专辑记住好日子,里面全是贴近生活、有烟火气的歌。有人劝他:“你得唱点观众爱听的,别整这些‘阳春白雪’。”他摇摇头:“观众不是傻子,好东西不愁没知音。”果然,这张专辑里的从头再来成了下岗工人心中的战歌,而他用弯弯的月亮证明:民谣也能唱出大情怀。

更绝的是,他从不把自己当“明星”。2012年当好声音导师,其他导师忙着抢镜头、炒话题,他却坐在角落里,认真听素人唱歌,遇到有潜力的学员,急得直拍大腿:“你可惜了!这首歌这么好,你唱成这样?”有选手回忆:“刘欢老师给选的歌,都是我们小时候听过但没注意的,他像个音乐老师,把歌里的魂给抠出来。”

在流量至上、风格扎堆的娱乐圈,刘欢硬是“脱”掉了“单一歌手”的旧壳,把自己活成了“音乐百科全书”。他不在乎“红不红”,只在乎“值不值”——值不值得花一年时间打磨一张专辑,值不值得为一部戏反复研究角色。这种“脱胎换骨”,比赚多少钱都珍贵。

第三步:从“自己挣钱”到“带着别人挣钱”,这才是真“富有”

刘欢的“脱贫”,还藏着个更深的“密码”——他从不觉得“脱贫”是个人的事。

90年代,他看到年轻音乐人没机会出头,自掏腰包办了“刘欢原创音乐会”,给新人提供舞台;后来当上音协主席,他推动“音乐教育进校园”,亲自给孩子们上音乐课:“不是要培养多少歌唱家,是要让他们知道,音乐能让生活更好。”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对版权的态度。2000年初,国内音乐盗版泛滥,很多歌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欢却带头维权,甚至拒绝在盗版平台发歌:“写歌的人要吃饭,盗版就是偷东西。咱不能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看到音乐版权越来越受重视,他笑:“当年跟我较劲的‘小孩’现在都成版权斗士了,这事儿,值。”

从“自己唱歌挣钱”到“为行业搭台子”,从“赚钱”到“值钱”,刘欢的“脱贫”早不只是物质上的,而是价值的升华。他就像个老农,种下了一片音乐的地,自己收获了果实,还不忘给后来者浇浇水。这种“带着别人富”的境界,在娱乐圈里,比黄金还少见。

什么才是娱乐圈真正的“脱贫”?

现在回头看刘欢的“脱贫”,你会发现,它从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价值”的修行——脱贫“贫”的生活,脱掉“标签”的束缚,脱去“利己”的狭隘,最后留下的是“靠本事吃饭,凭真心做人”的底气。

在这个流量来去如风、人设说塌就塌的时代,刘欢的故事像一剂清醒剂:真正的“脱贫”,不是住多大的房子、开多好的车,而是当你站在舞台上,能坦然说“我唱的每一句都对得起观众”;当你离开舞台,还能听见有人哼着你的歌,想起某个温暖的人生片段。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这一辈子,就没想当‘大明星’,就想做个‘老实唱戏的’。”这大概就是刘欢留给我们最好的“脱贫答案”——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做个“老实人”,干“正经事”,你手里的“东西”,永远比口袋里的“钱”,更能让你站得直、走得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