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娱乐圈里谁能和“春晚”俩字绑得最紧,刘欢老师肯定得算一个。您细想啊,从80年代末红遍全国,到如今半隐退依然被叫“刘欢老师”,这几十年来,他的歌声里可是刻着好几代人的春晚记忆——1990年,他和韦唯在台上吼出亚洲雄风,那股子豪迈劲儿,愣是把改革开放初期的精气神儿唱进了全国老百姓心里;1991年,不能这样活带着股子烟火气,唱出了普通人对日子的小执着;到了2019年,他和吉克隽逸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开口就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简简单单两句,愣是让多少人眼眶发烫。
可不知道从哪年起,观众刷春晚节目单时,总得在心底默念一句:“今年刘欢老师能上不?”今年这问题更是被翻来覆去问——都11月了,连跨年晚会的阵容都开始预热了,春晚的消息却跟挤牙膏似的,连个“疑似彩排”的动静都没有。
首先得说说,刘欢老师到底把“春晚常客”这四个字焊得有多结实。您翻开春晚的史册,90年代那批能把整台晚会撑起来的“大腕儿”,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的,掰着指头数都数得过来。刘欢不一样,他不是靠流量或者话题度撑场面,是真有“镇台之宝”的本事。当年他唱好汉歌,一部水浒传让这首歌火成了20年的“BGM”,现在小区广场舞的大爷大妈,音响一放还是那句“大河向东流啊”;后来唱从头再来,下岗潮时唱得多少人攥紧了拳头,心里憋着一股子“站起来的劲头”;就连他那首被无数人翻唱的弯弯的月亮,柔和得能融化冰雪,唱的却是那个年代对家乡最朴素的思念。他的歌从来不是口水歌,是带着骨头带着肉的,能让人听进心里去,这种“抗打”的本事,现在娱乐圈里真不多见。
可话又说回来,这些年刘欢老师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次数,是肉眼可见地少了。您想想,前几年他不是因为身体原因做了手术吗?后来虽说恢复得不错,但每次露面,总能看到他比之前更注意保养,走路也慢悠悠的,说话时总得用手帕擦擦额头的汗——有粉丝说:“看刘欢老师现在的样子,真怕他再太拼。” 确实,他以前录节目,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中间喝口水都不带休息的,现在明显收着了。今年他56岁,按娱乐圈的算法,早过了“拼命三郎”的年纪,更愿意把时间留给家人,或者安安静静做做音乐、带带学生。他带学生也特别轴,有个学生唱得太油,他能当场黑脸:“唱歌得用心,不是靠嗓子嚷嚷!” 这种较真的劲儿,就像老派手艺人守着手艺,现在找不着了。
再往深了琢磨,春晚这舞台,这几年也在悄悄“变脸”。您没发现吗?以前春晚是“大腕儿们的聚会”,张学友、刘德华、王菲、刘欢……随便拎一个都是能撑起半个收视率的;现在呢?更倾向于“新老搭配”,老艺术家们是“定海神针”,但年轻人得给足机会——今年春晚总导演不是刚换了吗?听说正琢磨着“让更多00后唱自己的歌”,那画风估计跟咱们记忆里的“刘欢老师唱弯弯的月亮”不太一样。
不过啊,观众就是记性比鱼好。今年国庆晚会,刘欢老师没露面,社交评论区全在刷“想听刘欢老师唱我和我的祖国”;连大过节的商场放音乐,都有人说“换一首吧,天天听这个,想听刘欢老师的好汉歌”。这就说明啥?说明刘欢老师的歌,早就不是“春晚专属”了,是刻在DNA里的“国民记忆”。您说,要是今年春晚真没他,观众会不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其实说到底,“刘欢今年上不上春晚”这事儿,早就不只是“上不上台”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咱们在问:“那个带着歌喉闯入生活,陪着我们哭过笑过、扛过难的刘欢老师,还在不在?” 就像小时候过年,总觉得家里那张最旧的八仙桌,少了最熟悉的那道菜,就缺了年味儿。
当然了,到底有没有,咱们还得等官宣。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今年没上,等明年、后年,刘欢老师要是真站在春晚舞台上,依旧是咱们心里那个“开口跪”的刘欢老师。毕竟啊,好东西不怕等,好歌不怕晚,能一直被人记着,就是最好的“上春晚”了——您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