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唱哭了多少代人?一首绿叶对根的情意为何能封神30年?

1987年的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讲师刘欢站在录音棚的麦克风前,眼前是谷建芬老师刚写好的旋律。他试唱了一句“不要问我终将去何方”,突然想起三年前独自骑着自行车,穿过胡同给学生上课的日子——那些拖着疲惫身躯却眼里有光的瞬间,那些离开山西老家到北京求学时,母亲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挥手的样子。几天后,这首绿叶对根的情意随着电视剧便件警察的播出,火遍了大江南北。

谁也没想到,这首歌会成为刻进几代人DNA的旋律。有人说是游子的乡愁,有人说是一代人的奋斗记忆,还有人觉得它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情义”。但刘欢在一次采访里轻描淡写地说:“我就是唱了个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1. “这首歌不是唱出来的,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

刘欢绿叶对根的情意

绿叶对根的情意的词作者是陈哲,写歌词时他刚从云南采风回来。“在云南的山路上,看见苗族老人背着背篓,走几十里山路就为了给读城里的孙子送一袋新米。”老人说:“根在土里,叶子再高,也得低头给根鞠个躬。”这句对话成了歌词的灵感。

而作曲的谷建芬,当时要求刘欢“别用技巧,用说话的方式唱”。刘欢后来回忆:“谷老师让我想想,离开父母时心里是什么滋味。我想起第一次领工资,买了件毛衣寄回家,母亲回信说‘颜色太亮了,但穿上一定暖和’——唱到‘我无论走多远,都永远拉着你手’时,我这眼泪就下来了。”

这首歌没有华丽的转音,没有炫技的高音,却像一坛陈年的酒,初听平平无奇,再听却满眼酸涩。有人说:“80年代听它,是为了在异乡打拼的父母;00年代听它,是为了独自求学的自己;现在听它,是为了明白根在哪里。”

2. 从大学校园到春晚舞台,它为什么总让人泪目?

1988年,刘凭这首歌登上央视春晚。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浪潮让无数人离开家乡,在陌生的城市里摸爬滚打。电视机前,有人看着刘欢深情的眼睛,想起送自己上火车时父亲红的眼眶;有人跟着哼“我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突然想起母亲偷偷塞进行李包的煮鸡蛋。

不是歌有多煽情,而是它唱中了中国人最柔软的角落。就像一位老听众在采访里说的:“我们这代人,谁没当过‘绿叶’?在大城市租房时,吃着泡面想起家里的热汤;加班到深夜,看着路灯下的影子突然想家。这时候听这首歌,就像有人轻轻拍着你的背说‘辛苦了,根一直在这里’。”

后来,这首歌成了无数毕业典礼、婚礼、春晚的“常客”。2018年,刘欢在歌手舞台上重新演绎它,60岁的他声音沙哑,开口便让全场观众起立。有人说:“岁月带走了他的高音,却把故事酿进了歌声里。”

3. 为什么刘欢说“这首歌不属于我,属于每个普通人”?

这些年,总有人问刘欢:“绿叶对根的情意是你最满意的作品吗?”他总是摇头:“它不是我的,是你们的。”

他记得有次在商场,听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奶声奶气地唱“不要问我终将去何方”,他母亲笑着说“每天上学路上都听,慢慢就会了”;也记得有次在国外演出,一位侨胞在后台拉着他:“刘老师,谢谢你让我们知道,走得再远,根还在中国。”

或许,绿叶对根的情意最动人的地方,从不是刘欢的歌声,而是它让每个“绿叶”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那个为了生活奔忙的年轻人,那个在异乡扎根的中年人,那个回首往事时眼眶发热的老人。根在哪里?不在土地里,在那些爱我们的人心里,在那些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记忆里。

2024年,刘欢在一次音乐会上唱完这首歌,台下有人递上纸条:“我带着这首歌走过了20年,今天终于带着孩子来听。”他笑着擦了擦眼角:“你看,根的叶子,长出新叶子了。”

是啊,叶子会老,会飘落,但根在土里,会一直在那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