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聊刘欢和羽泉当导师的事,不少音乐迷脑子里可能第一时间就蹦出中国好声音——毕竟这档节目当年火遍大江南北,四位导师围坐听歌的画面,几乎是无数人的青春BGM。但要说刘欢和羽泉同季当导师,你猜怎么着?翻遍往期名单还真能发现点“意外”:他俩还真没在好声音同季节目里出现过!那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总觉得当年看过他们俩一起坐在转椅上,为选手争得面红耳赤?这误会哪儿来的?慢慢往下扒,或许能找到答案,还能顺便回顾下两位音乐大神当导师时的高光时刻。
先说刘欢。在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名单里,刘欢只出现在第一季,也就是2012年那届。那会儿节目刚开播,啥都得靠“新鲜感”撑,请来的导师也都是各有标签:那英是“情歌天后”,庾澄庆是“潮流教父”,杨坤是“行走的CD”,而刘欢,直接被贴上了“音乐教父”的称号。他往椅子上一坐,气场就和别人不一样——不抢话,不煽情,张嘴就是“从音乐性的角度讲”“这个音准其实可以再推敲”,点评像大学教授上课,一句废话没有。但你要以为他严肃刻板,就错了;遇到有潜力的选手,他眼睛里的光藏不住,比如彝族姑娘吉克隽逸,当时唱尘埃之光,刘欢直接站起来鼓掌,说“你的声音里有山川河流”;吴莫愁那种“鬼马”风格,别人觉得“太跳脱”,他却觉得“这是个有野心的孩子”,硬是把她带进了总决赛。第一季播完,有人说刘欢“太较真”,但更多人记住的是:原来导师不一定非得喊“我想要你”,真正的专业,是把每个选手的闪光点挖出来,哪怕他和你不是一路风格。
再聊羽泉。羽泉当导师的经历,很多人容易记混,因为他们不光在综艺里露过脸,还做过不少比赛的“评审”。但要说真正以“导师”身份坐在转椅上选人的,其实是在中国好声音的第三季?不对,第三季导师是那英、汪峰、杨坤、齐秦;第四季是那英、周杰伦、庾澄庆、萧敬腾……等等,羽泉到底在哪季做过导师?哦,你可能没想到:他们在中国好声音之前,就担任过2011年快乐女声的“评委导师”。当时“快女”还是传统选秀模式,三位评委坐在台上,羽泉组合(胡海泉和陈羽凡)是“年轻派”代表,点评风格和刘欢完全是两个路子。海泉说话细声细气,但句句都在点子上,比如给段林希提建议时会说“你的声音有爆发力,但要学会收着唱,情感会更饱满”;陈羽凡更直接,遇到唱得“飘”的选手,会直接说“你脚下没根,这首歌不适合你”。虽然那时候不叫“导师”,叫“评委”,但本质上就是带着选手一步步往前冲的角色,从江映蓉到段林希,这几届“快女”冠军,多少都听过羽泉的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那为什么大家总记混,觉得刘欢和羽泉“同季当过导师”?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他俩虽然没在好声音同季节目里合作过,但都在舞台上带出过让人过目不忘的选手:刘欢的吉克隽逸、吴莫愁,羽泉的段林希、洪辰……这些选手后来要么成了“乐坛新势力”,要么成了“现象级歌手”,观众看着他们的成长,自然就会把背后的导师联想在一起——一个用“理性”雕琢音乐,一个用“热情”点燃舞台,俩人在音乐上的追求其实殊途同归,都是想给好音乐更多机会。再加上当年好声音和快女都是音综顶流,观众“串台”看多了,记忆难免“混搭”,时间久了就成了“他们肯定同季当过导师”的既定印象。
说到底,刘欢和羽泉有没有同季当过导师,其实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导师”这两个字——刘欢让我们知道,音乐可以很“纯粹”,专业是底气,真诚是铠甲;羽泉让我们明白,音乐也可以很“热血”,热爱是动力,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下次再看到有人问“刘欢羽泉导师哪一季”,你可以告诉他:“虽然没同季,但他们都曾在舞台上,为那些想唱歌的人,亮过灯。”这或许比“第几季”更值得记住,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