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开口唱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我们还是会热泪盈眶?

记得2019年国庆晚会,镜头给到刘欢时,他穿着一身深色西装,站在舞台中央,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繁复的编排,只一架钢琴、一把提琴伴奏。当他开口唱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时,现场安静得能听见钢琴键落下的声音,电视机前的不少人也跟着红了眼眶——这个已经唱了几十年歌的“音乐教父”,好像又用最朴素的方式,把一颗中国人的心唱得滚烫。

不是所有翻唱,都敢碰我和我的祖国

其实我和我的祖国的版本太多了,从原唱李谷一老师的清亮婉转,到王菲空灵的吟唱,从童声合唱的天真,到交响乐的恢弘,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味道。但偏偏刘欢的翻唱,总让人觉得“不一样”。

刘欢翻唱我和我的祖国

为什么?因为这歌对他来说,不是“任务”,也不是“技巧展示”,更像是一段漫长的“对话”。他第一次唱这首歌,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那时的他正是风华正茂的“高音王”,嗓子亮得能穿透云层;后来是2008年奥运会,他在鸟巢用中气十足的嗓音唱给世界听;再到2019年国庆,头发已经染上些许银白,声音里却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温度。

有人说:“刘欢的嗓子,好像是专门为这种‘大歌’生的。”确实,他嗓音的醇厚像陈年的酒,每个字都带着分量,从胸腔里滚出来,不是喊,不是飙,是“讲”,是把每个音符都变成故事,讲给这片土地听。就像他在采访里说的:“这歌不是唱给别人听的,是唱给我们自己心里的那片根。”

“不炫技”的刘欢,把感情揉进了每个换气口

你有没有发现,刘欢唱我和我的祖国时,很少用那些花哨的转音,也不飙高音顶C,却总让你觉得“被戳中了”?

翻看2019年国庆的现场视频,他唱到“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时,有个很长的换气,不是急促的喘息,而是像长辈讲故事时的停顿,让“海”和“浪”的羁绊,在呼吸之间慢慢铺开。到“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时,声音突然放大,却又带着克制,像是在压抑着满腔的爱意,生怕惊扰了这份深情。

这种“藏”,恰恰是最难的。很多歌手唱这类歌,怕显得“没感情”,就用技巧堆砌,反而成了表演。但刘欢不用,他40年音乐生涯,早把“唱技巧”变成了“唱人”。他懂,这首歌的力量不在嗓子,而在心里——那是普通人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眷恋,是“无论走多远,都惦记着家”的根。所以他的声音里,有父亲的宽厚,有长者的嘱托,有游子的回望,偏偏没有“明星”的架子。

40年舞台,他成了“祖国声音”的注脚

提到刘欢,很多人 first thought 是“好嗓子”“高音之王”,但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时代的声音”。从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昂,到弯弯的月亮的温柔,从好汉歌的豪迈,到我和我的祖国的深情,他的歌几乎贯穿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

有老观众说:“小时候听刘欢唱少年壮志不言愁,觉得自己将来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现在听他唱我和我的祖国,突然明白,所谓‘顶天立地’,不过是心里装着这片土地,装着身边的人。”

是啊,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我们还是会被刘欢的我和我的祖国打动?或许不是因为歌本身有多动人,而是因为唱歌的人,让我们相信——有些情感,永远不会过时;有些热爱,会随着岁月,酿成最醇厚的酒。就像他站在舞台上,不必多言,只要开口,就能让你想起:无论走了多久,无论身在何方,“我”永远和“我的祖国”,紧紧连在一起。

这大概就是好歌的力量,也是好歌手的意义——他们不只是在唱歌,是在替无数人,说出心里那一句藏不住的“我爱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