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都说刘欢“硬喊”才过瘾,那你知道他这种“不伤嗓子”的狠功夫,是怎么练出来的吗?

第一次听刘欢唱好汉歌的人,大概都会被他开那一嗓子“大河向东流啊”震得头皮发麻——不是现在流行的气声婉转,也不是假声修饰,就是实打实地把声音“砸”出来,像要把屋顶掀了似的。可你去看他唱歌的样子,脖子上青筋暴起,下巴微扬,明明拼尽了全力,下台后却还能笑着跟朋友唠嗑,嗓子一点不哑。很多人说这是“天生的好嗓子”,但圈内人都知道:刘欢那种“硬喊”的本事,全是拿岁月和汗水磨出来的真功夫。

“硬喊”不是吼,是把声音“焊”在气息上

声乐圈有句话叫“声乐的根基在气息,气息的核心在控制”。刘欢的“硬喊”,从来不是瞎吼一通的傻力气。你仔细听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的“秋”字,尾音拖得长,却像被一双手稳稳托住,不飘不散,那是因为他的横膈膜像弹簧一样,把气息从丹田稳稳往上顶,声音顺着气息“走”,而不是用喉咙“挤”。

刘欢硬喊

90年代初他上春晚,为了唱弯弯的月亮,导演要求“必须把民族唱法的醇厚和流行唱法的力量结合起来”。为了练这句“今天的泪水,又是哀愁的泪”,他在录音室里对着墙练呼吸:吸气时想象把空气吸到后腰,呼气时像吹蜡烛似的,让气息均匀出声,一天练12小时,嗓子哑了就含一片润喉糖,第二天接着来。后来这首歌火了,没人知道这“硬朗又深情”的音色背后,是他把墙壁上的瓷砖都唱“抖”了。

能“硬喊”几十年,靠的是“惜嗓子如命”

你敢信?刘欢最“狠”的时候,连喝水都要讲究温度。有次演唱会前,助理递给他一杯冰可乐,他摆摆手:“不行,低于20℃的水会让声带发紧,得喝温水,还得加一片柠檬。”后台的人都笑他“像个老干部”,但正是这份“较真”,让他在唱了30多年歌后,嗓音依然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醇厚感。

他从不追求“飙高音炫技”,反而总说:“唱歌是把故事讲进人心里,不是把嗓子喊破。”就像他唱从头再来,“心若在梦就在”这句,听起来像用尽全力的呐喊,实则是他把情绪积攒到顶点,再借着气息“放”出来,像一把锤子,砸在听众心坎上。后来有年轻歌手跟他请教怎么唱高音不嗓子痛,他笑着说:“你试试先把情绪‘坐’稳了,让声音跟着情绪走,别让声音‘拽’着你跑。”

现在的舞台,缺的就是这种“硬”的底气

这几年综艺里总能看到年轻歌手,技巧一流,转音、换气比录音室还准,可一到情感爆发的地方,声音就虚了,像隔着一层纱唱。为什么?缺的就是刘欢这种“真硬气”。

他曾在一次采访里说:“以前录音,一首歌能磨半个月,现在有些歌手一天录三首,技巧学会了,但‘唱心’的功夫丢了。”比如他唱千万次的问,那句“问着你不眠地夜”,不是喊出来的,是把整部戏的挣扎、痛苦都揉进了声音里,你听得出那是陈桂林站在天台上“嘶吼”的绝望,是普通人面对命运时的无力。这种“硬”,不是声音的响度,是情感的浓度,是对舞台的敬畏。

所以啊,刘欢的“硬喊”,哪是什么“天生大嗓门”?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气息打磨,是把嗓子当宝贝疼惜的克制,更是把音乐当生命来对待的倔强。现在的歌坛不缺技巧,但缺这种“把心唱出来”的硬功夫。下次再听到他唱“一声吼”,别只觉得“过瘾”,想想那背后,藏着多少个对着墙练呼吸的清晨,多少杯温度刚刚好的温水,多少遍对“怎么才能唱进人心”的较真。毕竟,真正的实力,从不需要靠虚张声势,岁月会给答案,声音也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