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那些“国民级”歌曲,原唱真的是他自己吗?你可能一直记错了“第一声”!

说到刘欢,脑子里是不是立马蹦出“大河向东流”“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迈?他那首好汉歌简直刻在DNA里,连小区大爷跳广场舞都能吼上两句。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们听了二十多年的经典,原唱真的都是刘欢自己吗?

很多人下意识觉得,刘欢唱的歌,原唱必须是他。可真要细究起来,有些“刘欢专属”的歌,背后藏着的故事可能让你大跌眼镜。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看看哪些歌是“刘欢原产”,哪些又是别人“埋的种”,他只是“接过了话筒”。

先说最“认领无门”的好汉歌:从电视剧里长出来的歌,原唱是他没错!

刘欢的歌曲的原唱是谁呀

1998版水浒传播出时,谁没守在电视机前听“宋江”和“李逵”吼歌?好汉歌的旋律一起,整个客厅都能跟着晃。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根本不是刘欢在录音棚里“闭门造车”的——它是剧组找到他时,已经写好的曲子,词作者干脆用了水浒传里“兄弟相逢,三碗酒散热肠”的民间念白感。

刘欢拿到手后,只干了一件事:把作曲家赵季平写的“原始旋律”给“唱活了”。原曲其实比较婉转,像首民谣,但刘欢用他那标志性的“胸腔共鸣”,把“一块布,一碗酒,一路不平一路吼”的草莽气吼进了骨头缝里。他后来在采访里说:“这歌得唱出‘不讲究’的讲究,像梁山好汉那样,糙里有真性情。” 所以,好汉歌的原唱,从法律到情感,都是他。至今一提,没人会怀疑第二个人。

再说从头再来:下岗潮里的“时代强音”,是他扛出来的担当

2000年代初,国企改革,“下岗再就业”是个绕不开的时代词。刘欢的从头再来就是那时响彻大街小巷的歌——“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不知道给多少失业的人擦过眼泪。但你知道吗?这首歌是刘欢主动“接”下的活儿。

当时有导演找他唱电视剧主题曲,他看完剧本直接拒绝了:“这歌不能光唱给听,得唱给需要力量的人。” 他和作曲人合作时,特意把曲调写得“由低到高”,像从谷底往爬,歌词也改得口语化,不让老百姓觉得“飘”。后来这首歌成了下岗工人的“战歌”,不少人说:“每次听刘欢喊‘天地之间还有真爱’,感觉腰杆又能挺直一点。” 所以从头再来不仅是他唱的,更是他用声音“扛起”的时代记忆,原唱身份稳如泰山。

那“意外”来了:弯弯的月亮,其实他比那英早唱了“两年”?

很多人提到弯弯的月亮,第一反应是“那英唱得好温柔” ——毕竟那英1995年版本传得太广,软糯的嗓子把“月亮”“小桥”唱得像江南烟雨。但你翻出刘欢1990年的专辑少年壮志不言愁,会吓一跳:这首歌,他早就唱过了!

刘欢版的弯弯的月亮,跟那英完全是两种路子。他当时年轻,嗓子带着股“冲劲儿”,副歌部分“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唱得高亢又苍凉,像在给整个时代的变迁“叹息”。而那英的版本更侧重“少女情怀”,把歌里的“思念”唱得更细腻。有意思的是,后来两人同台唱过这首歌,刘欢开玩笑:“我唱的是‘大河向东流’式的乡愁,你唱的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式的想念,咱俩凑一块儿,就是‘时代的两面’。”

所以弯弯的月亮原唱是刘欢,只是那英的翻唱太“出圈”,让人误以为“原唱是她”。这提醒我们:经典翻唱多了,确实容易“记错根”。

还有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帝王将相的“霸气”,非他不可

2001年康熙王朝播出,陈道明演的康熙晚年说“朕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时,背景响起的刘欢歌声,直接让这句台词封神。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旋律一出来,就像从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压下来,沉重又霸气。

但这首歌的“原创性”,其实藏在刘欢的“二度创作”里。作曲家当初写的曲子其实有点“平”,刘欢拿到手后,特意在“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里加了“滑音”,把“活”字拖得长又抖,像皇帝把玉玺拍在桌上,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后来解释:“康熙是个霸气里藏着孤独的人,得唱出‘天下我都不要,我就要时间’的执念。” 所以这首“帝王之歌”,从唱腔到情感,刘欢就是“唯一解”,没人能替代。

说到这,你肯定会问:刘欢的歌,有没有“原唱不是他”的?

还真有!但数量少得可怜,而且要么是“友情客串”,要么是“早期小众翻唱”。比如他1987年唱过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这首歌的原唱其实是他自己没错,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当时是“顶替”了原定的另一位歌手,结果“一唱成名”,反而成了他的“标签”。

再比如90年代末,他翻唱过毛宁的涛声依旧,虽然是翻唱,但他加了点“Rap”的节奏,把“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唱得既有怀旧感又带点俏皮,当时还火过一阵。不过翻唱就是翻唱,没人会把这首记成“刘欢原创”。

为什么我们总“默认”刘欢的歌都是他原唱?

说到底,还是他用声音“刻”进了中国人的记忆里。他唱的每一首好歌,要么是“时代注脚”(像好汉歌从头再来),要么是“艺术标杆”(像弯弯的月亮向天再借五百年)。他的嗓子像一个“容器”,能把历史、情感、故事都装进去,再倒进听众耳朵里——你听好汉歌时,看到的不是刘欢,是梁山好汉;听从头再来时,想到的不是他的技巧,是那些挺直腰杆的人。

这种“歌在人不在”的境界,让他唱的歌几乎都和“原唱”划了等号。与其说他“垄断”了经典,不如说他用二十年如一日的真诚,让我们相信:只要是刘欢唱的,就是“原汁原味”的。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刘欢的歌原唱是不是他自己”,你可以笑着回:“大部分是,而且他唱的那些‘国民歌’,别人想‘原’也原不了——那是他用声音给时代打的‘钢印’啊!”

现在翻出你的歌单,听听刘欢的歌,看看有没有哪首,你曾经记错了“原唱”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