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战队为何总能“挖”到宝藏选手?这“不按套路”的选人哲学藏着什么秘密?

在歌手的舞台上,导师战队向来是焦点——有人看流量,有人拼话题,唯独刘欢的战队,总像一块低调的磁石,默默吸引着一批批“藏不住了”的实力派。从首季结石姐的“定海神针”,到后来让袁娅维一战成名的“改编鬼才”,再到让无数观众直呼“原来他也会唱歌”的宝藏新人,刘欢战队仿佛有种“点石成金”的魔力:不抢流量,不炒话题,却总能让人记住歌,记住人,记住那句“音乐就该是这样的”。

刘欢的战队

选人:不看“人设”,只听“灵魂”

“好音乐不需要包装,有好嗓子的更不该被埋没。”这是刘欢在节目里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挑人最根本的原则。很多选手回忆第一次站上刘欢战队时的场景,都提到一个细节:他没有问“你有多少粉丝”“会不会博眼球”,只是递过话筒,说“唱点什么,我听听你自己的声音”。

刘欢的战队

记得有次一位民谣歌手参赛,唱的是首写给流浪猫的小众作品,旋律平淡,歌词琐碎,连现场导演都觉得“不够炸”。可刘欢听完却摘下眼镜,眼睛发亮地问:“你写的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吗?”后来才知道,这歌手在胡同里喂了三年流浪猫,歌词里每一只猫的名字都有原型。刘欢当即拍板要他:“现在的好歌太少了,能让人心里发痒的歌,更少。”

他从不迷信“标签”——美声、流行、摇滚、民族,在他这儿没有边界。只要歌声里有故事,改编里有态度,哪怕选手刚从酒吧驻唱回来,哪怕成名曲是网友翻唱的“网络神曲”,他都觉得“值得被更多人听见”。就像当年让袁娅维翻唱的无所谓,原版是杨坤的“沧桑感”,袁娅维却带着爵士的慵懒和爆发力,刘欢听完说:“你看,同样的歌,不同的灵魂,这就是音乐的妙处。”

刘欢的战队

教学:不“指手画脚”,当“引路灯塔”

“刘欢老师从不说‘你这样不对’,他只会说‘试试这样呢’。”这是学员们对他最普遍的评价。在很多人印象里,音乐导师就该“严格把关”,指出问题、要求改进,刘欢却像个耐心的听众,先蹲下来听选手的困惑,再轻推一把。

有次一位摇滚歌手改编经典老歌,想加段电吉他solo,又怕“毁经典”被骂,犹豫了好几天。刘欢知道了,没直接说“行”或“不行”,而是把吉他手叫到琴房,自己先弹了一段原版的旋律,然后问:“你觉得老歌的灵魂是什么?”歌手想了想说“是那种回忆感”。刘欢笑了:“那电吉他就不能带回忆感?试试用分解和弦加滑音,像老留声机的针划过唱片,是不是也有味道?”后来那段solo成了全场亮点,有人评论:“这哪里是改编,是老歌穿了件新衣裳,还是原来的料子。”

他更懂“给选手留空间”。有次帮选手改歌词,原词“我很难过”太直白,刘欢没直接删,而是在旁边写:“想想你最难过的那天,是掉眼泪的,还是心里堵得慌的?试试把‘难过’换成像‘堵在喉咙口的糖’,具体吗?”后来选手改的歌词,让全场听众鼻子发酸——不是用技巧煽情,是让情绪“落地”了。

选手:在“松弛感”里长出自己的“棱角”

“在刘欢战队,不用假装成谁,你就是你。”这是很多选手的真心话。比起其他战队的“紧张备考”,刘欢的排练室更像“音乐茶话会”——他带着大家吃火锅、聊音乐,偶尔聊着聊着,突然拍大腿:“这个旋律是不是可以加段口琴?”选手们调侃:“刘欢老师才是‘摸鱼’第一名,他总能把‘排练’变成‘玩音乐’。”

但也正是这种“松弛感”,让选手们卸下了“必须完美”的包袱。有位新人第一次上台紧张到发抖,刘欢没给建议,只是坐在台下,跟着节奏轻轻点头,唱到副歌时还小声和了一句。后来选手说:“看到他在下面跟着,我就觉得‘啊,还有人听我唱歌’,就不那么怕了。”现在这位新人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创作歌手,采访里总说:“刘欢老师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唱赢’,是怎么‘唱自己’。”

行业的一股“清流”:好音乐,配得上所有掌声

在这个流量当道的年代,刘欢战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娱乐工业的浮躁,也照见了音乐的初心。他从不靠“撕逼”“话题”博热度,却总能让人记住“谁唱歌好好听”“哪首歌值得一听再听”。有人说这是“老派作风”,可当越来越多选手从他的战队走出来,带着“好好唱歌”的信念走进更多观众心里时,我们突然明白:所谓“好导师”,不是把选手塑造成流水线上的“商品”,而是让他们相信——你的声音,本就独一无二。

所以刘欢战队为何总能“挖”到宝藏?或许答案早已藏在那些被歌声浸湿的夜晚:选人时对“真实”的坚持,教学中对“灵魂”的尊重,以及那句藏在玩笑话里的真心:“音乐嘛,不就是为了让人听着舒服,心里亮堂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