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夜,凭什么让90后熬夜听、00后循环学?

去年夏天,有个视频在社交平台悄悄火了:某大学合唱团在毕业晚会上唱弯弯的月亮,没有花哨的编曲,没有炫目的灯光,但开口第一句,底下就有学生偷偷抹眼泪。镜头一晃,指挥老师站在角落里,抱着麦克风闭着眼,嘴里跟着旋律轻轻和——不是别人,正是刘欢。

刘欢的夜什么水平

有人说:“这哪是指挥,他根本是把夜色唱进歌里了。”

01 他的“夜”,是嗓子里的砂纸和月光

刘欢的夜什么水平

第一次听刘欢唱千万次的问,是初中深夜躲在被窝里用旧MP3听的。那时不懂什么“音域”“共鸣”,只觉得他的声音像刚被雨水洗过的夜空:高音时像碎掉的星光,清亮但不扎人;低音时像巷口的老槐树,粗粝却有温度。后来才知道,那嗓子里藏着几十年的“夜”——年轻时熬夜写歌、抽烟喝酒导致的沙哑,非但没毁了他的音色,反而磨出了一种“老北京胡同里的大碴子味儿”,亲切又让人信服。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您现在唱歌还会飙以前的高音吗?”他摆摆手,笑了:“嗓子是老伙计,不能老折腾。现在更想让人听清楚故事。”这话让我想起他在歌手唱凤凰于飞:没有刻意拔高,每一句都像在月光下慢慢说话,可唱到“旧梦依稀,往事迷离”时,台下上万人的合唱声比他自己的声音还响——那瞬间突然明白,所谓“顶级现场”,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是把“夜色”酿成酒,让每个人都能从里面品出自己的心事。

02 真正的“夜”,是能把观众熬成“同龄人”

去年刘欢在综艺里唱从头再来,唱到一半突然停顿,用沙哑的嗓子说:“这首歌二十年前唱过,那时候很多人下岗,现在年轻人在卷,都难。但只要心里有光,夜再长总能过去。”台下瞬间掌声雷动,坐在后排的95后实习生后来跟我说:“我从来没觉得歌星离我这么近,他好像把我爸憋在心里半辈子的苦,唱出来了。”

可不是这样?现在的舞台,太多歌手忙着凹造型、炒话题,可刘欢偏要“倒行逆施”:他穿万年不变的格子衬衫,主持人cue他互动时,他总能把话题扯到音乐本质上;他甚至会在节目里说“这个音我唱劈了,重来”——在流量至上的年代,这种“轴”反而成了最鲜活的“反套路”。年轻观众一开始觉得他“太严肃”,可熬夜看完他的演唱会,却有人评论区留言:“原来好音乐不燥,却能让人心里发烫。”

03 为什么年轻人开始“追”刘欢的夜了?

有次后台采访00后歌手,被问“最想合作谁”,他脱口而出:“刘欢老师。我学他的歌发现,他每个换气都像在说话,太自然了。”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刘欢唱歌技巧”的播放量破亿,最多的弹幕是:“原来‘开口跪’不是夸张,是人家真的把歌活成了生活。”

是啊,当“00后整顿职场”变成梗,当“emo”成了年轻人的日常,刘欢的“夜”像个温暖的防空洞:这里有中年人熟悉的“从前慢”,也有年轻人需要的“慢慢来”。他的歌里没有鸡血,却让你觉得“夜再长,天总会亮”;他的舞台不华丽,可当灯光暗下,钢琴声响起,你会突然觉得——原来好音乐真的能穿越时光,让60后、80后、00后在同一句歌词里,找到自己的月亮。

前阵子刷到一条评论:“以前觉得刘欢是‘老艺术家’,现在才懂,他只是在认认真真守着音乐的夜。” 是啊,这个从不追热点、不卖人设的歌者,用几十年的时光告诉我们:真正的“顶流”,从来不是热搜上的数字,而是当你深夜emo时,会下意识点开他的歌,然后心里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下次如果你也熬着夜,不妨听听刘欢——他的夜,值得你认真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