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刘欢的歌,很多人的记忆里还停在那个电视剧水浒传的片尾曲好汉歌,一声“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唱得山河激荡,几十年后听来,仿佛还能看见梁山好汉们扛着酒坛,在月下踏歌而行的身影。可很少有人提起,2013年中国好声音第二季里,刘欢唱的那首主题曲在路上。旋律一起,没有好汉歌的浓墨重彩,却像一杯温水,慢慢淌进心里,尤其是那句“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总让人忍不住跟着哼,眼眶跟着热。
可这首歌,到底是为谁写的呢?
刘欢自己说,录制这首歌时,他想的不是什么“音乐巨匠”的排面,反而是楼下收废品的大爷——每天凌晨五点,蹬着三轮车,车斗里码着整齐的纸箱,哼着跑调的小曲儿,穿过还在沉睡的街道。“你说他在追求什么?不也就是‘跨过山和大海’吗?只不过他的山海,可能就是多收几斤废品,让孩子多顿肉吃。”他说这话时,嘴角带着笑,眼里没有导师的架子,倒像个老朋友在唠嗑。
这话听着朴素,却像把钥匙,突然打开了在路上的另一扇门。原来这首歌里藏着的,从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英雄史诗”,而是藏在烟火气里,那些普通人的“小英雄主义”。
你想想,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揣着攒了几年的工资,背着吉他去北漂。租的屋子没窗户,冬天暖气时好时坏,每天挤两小时地铁去琴行打工,晚上回来就在出租屋里写歌,写着写着趴在桌上睡着了。这种时候,手机随机播放到在路上,那句“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会不会突然鼻子一酸?这哪是唱别人的故事,分明是他昨天刚经历的心事啊。
还有四十岁的中年人,在公司里做到小主管,开会时要给老板端茶倒水,回家要辅导孩子写作业,连夫妻俩都很少能好好说句话。有天深夜,他坐在阳台上抽烟,看着楼下的路灯,想起年轻时说要“环游世界”的梦,结果如今连省都没出过。这时候在路上的旋律飘过来,“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他掐灭烟,突然觉得,原来自己没停下啊——他跨过的“山海”,是养家的压力,是孩子的成长,是夫妻俩从拌嘴到相互依偎的这些年。这不算“奋斗”吗?怎么不算呢?
甚至你楼下那个总在凌晨扫街的阿姨,她的“山海”可能就是天亮前把这条街扫干净,让早起的上班族能踩干净的路面;还有菜市场那个守着摊位的叔叔,每天清晨四点去进最新鲜的菜,就为等着老顾客说一句“今天这菜水灵”,——他们不都在“在路上”吗?刘欢的歌,其实早就写好了每个人的名字,只是我们需要一点共鸣,才能听见自己的名字藏在旋律里。
很多人说,现在的歌,要么是情情爱爱的“小甜歌”,要么是喊口号的“励志神曲”,听多了,耳朵会腻。在路上为什么能熬十年,还能让人记到现在?大概就是因为它没端着。刘欢写这首歌的时候,想的不是“怎么写出一首能火的歌”,而是想“怎么把普通人的故事,唱进普通人心里”。
他有一句话,我记了很久:“音乐这东西,不是非要给你讲什么大道理,就是要在你某个时刻,拍拍你的肩膀说‘我懂’。”你看在路上的歌词,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复杂的隐喻,就是“也曾彷徨、也曾哭泣”,就是“依然迎着风、向前去”。可偏偏就是这样大白话,像邻家大叔在你耳边低语,不催你“加油”,也不劝你“想开点”,只是告诉你:“没关系,我们都这样,慢慢来。”
这种“懂”,才是最珍贵的。在这个人人都在“拼速度”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听听我们这些“普通主角”的故事。而刘欢用在路上告诉我们:不必羡慕“跨过山和大海”的壮阔,你“穿过人山人海”的勇气,同样值得被看见;不必为“失落失望”而羞愧,正是这些平凡的日子,构成了我们最真实的人生。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刘欢的在路上,是写给谁的?
写给那个二十岁在出租屋里写歌的年轻人,写给四十岁在阳台上发愁的中年人,写给凌晨扫街的阿姨、菜市场的叔叔,也写给我们每一个——在生活里跌跌撞撞,却从未真正停下脚步的普通人。
它不是一首“神曲”,就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影子;也不是一首“赞歌”,就是一声叹息,一句“我知道你不容易”。
这大概就是好歌的意义吧?多年后,你忘了当时的旋律,却永远记得,在某个人生路口,有首歌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