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刘欢在一个音乐节后台的采访视频,他没聊舞台多震撼,也没谈自己唱了多少经典老歌,而是拿着手机翻了翻短视频平台,眉头越皱越紧,突然说了一句:“现在年轻人听歌,是不是觉得音乐就该免费?”这句话像根针,一下子扎进了不少音乐人的心里——我们总说“音乐无价”,可当音乐人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时候,这“价”到底该由谁来付?
他不是第一次“较真”,这次却让整个行业都沉默了
刘欢在音乐圈的“敢言”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年间就在节目里公开反对“音乐选秀割韭菜”,后来多次为原创音乐人发声,甚至自掏腰包帮年轻音乐人打版权官司。但这次不一样,他聊的是更扎心的现实:短视频平台的“神曲”泛滥,原创音乐被随意改编、拼凑,却没人问过原作者愿不愿意,更没人管他们能不能分到一杯羹。
他举了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年轻写歌的,写了首不错的旋律,被短视频博主用了300多次,找平台要版权费,人家说‘你这歌又没火,谁还记得是你写的?’最后只拿到几十块补偿,还不够他写歌时喝的咖啡钱。”这话一出,评论区不少音乐人留言“心被戳穿了”——原来不是音乐没价值,是有人偷偷给价值“贴了免费标签”。
为什么刘欢的话能“炸锅”?因为他说出了多少人的“不敢说”
很多人觉得,刘欢作为乐坛前辈,早就不靠音乐赚钱,自然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你仔细想想,他坚持了40年音乐创作,捧红过多少歌手,自己却从没接过“带货直播”,也没让自己的歌“烂大街”,现在反而为无名小卒鸣不平,凭的是什么?
凭的是对音乐的敬畏,更是对行业的清醒。当平台用“流量为王”当借口,把音乐当成吸引眼球的“背景音”;当资本用“速成爆款”的逻辑,把原创拼成“口水歌”;当听众习惯了“刷到就是赚到”,把音乐人的心血当成“免费资源”——刘欢站出来说“这样不对”,恰恰戳破了这场集体沉默的谎言。
有人说“娱乐至死时代,谁还关心原创?”可刘欢反问:“要是没了原创,明天我们拿什么给孩子听?让他们记‘创作就是复制粘贴’吗?”这句话,让多少人开始反思:我们刷短视频时的“一键三连”,到底是在支持音乐,还是在透支音乐的未来?
音乐的“免费”时代,该画上句号了
其实这些年,版权保护的口号喊了很多遍,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依旧存在。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维权收益太低。就像刘欢说的:“你不能让音乐人一边饿着肚子创作,一边还要拿着法律文书和平台‘耗’,这不现实。”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不少平台开始试点“翻唱收益分成”,一些短视频APP也推出了“原创音乐人扶持计划”——虽然步子迈得不算大,但至少说明,当更多人开始关注“音乐背后的创作者”,当“为好音乐付费”成了社会共识,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最后想问大家:下次刷到一首让你心动的歌,会不会多停留一秒,看看它的作者是谁?下次给喜欢的短视频点赞时,会不会顺手点进音乐人的主页,给他们“加个关注”?毕竟,音乐的温度,永远藏在那些愿意为“原创”停留的指尖里。 刘欢能替音乐人“讨说法”,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守护音乐价值”的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