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专题歌为何总能成为时代注脚?那些被旋律记住的岁月密码

01

刘欢的专题歌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个深夜加班回家的路上,车载音响突然响起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下一秒,喉咙就不自觉地跟着哼起来,嘴边还扬起一丝没由来的得意。

刘欢的“专题歌”,好像都有这种魔力——它们不只是一首插曲、一段旋律,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刻度,悄悄在每个人的生命里记下标记。从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千万里,到水浒传里的好汉歌,再到我和2035有个约……你细品,这些歌哪首不是带着“专题”的烙印?要么是为一部影视作品量身定制,要么是为某个时代主题郑而重之创作,可它们最终都不止于“专题”,而是成了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时代金曲”。

刘欢的专题歌

02

说刘欢的“专题歌”是“命题作文”,但他从不按规矩出牌。1993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找他写主题曲,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出国题材嘛,得多点“异域感”,多写点“纽约的霓虹”“曼哈顿的钢筋”。可刘欢偏不,他琢磨的是:“中国人到了国外,心里最沉的是什么?”于是他写了千万里:“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我的家啊,永远紧靠着我的心。”

刘欢的专题歌

这首歌后来火到什么程度?连北京胡同里跳广场舞的大妈都知道,收音机里一响,音量就得调大——不是因为它有多洋气,而是因为它戳中了所有离乡人的“心窝子”。你听那旋律,没有复杂的转音,没有高炫的技巧,就像一个人在灯下跟你聊天,慢慢说着想家的情绪,却偏偏能让人听红了眼眶。这就是刘欢的“专题歌”:他从不为“专题”服务,只为“人心”唱歌。

03

再聊聊好汉歌。1998年,水浒传要拍,剧组找刘欢写主题曲,导演说得直白:“得有‘江湖气’,得让人一听就觉得‘这是好汉’。”刘欢琢磨了半个月,带着团队跑到京郊的村里,找老乡唱山歌,听老艺人讲水浒故事。后来他说:“水浒的‘好’,不是打打杀杀,是一群人为了‘义’抱团儿,得有那份‘糙劲儿’,也得有那份‘真’。”

于是有了“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有了“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首歌的编曲更绝:没有交响乐,没有电吉他,就是刘欢的嗓子加上几声唢呐和鼓点,像极了山野里吼出来的调子,可偏偏能唱出千军万马的气势。播出那会儿,全国的孩子都在课间唱,大人们干活时也哼,甚至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但凡有热血场面,BGM里一响好汉歌,观众还是会跟着起鸡皮疙瘩。

为什么?因为刘欢的“专题歌”里,从来只有“人”——没有华丽的技巧堆砌,没有刻意的流量迎合,就是人最朴素的情感:想家、仗义、追梦、不甘心……这些情感是共通的,过了十年、二十年,听的人还是会动容。

04

你可能不知道,刘欢的“专题歌”里,藏着他对“音乐价值”的坚持。早年间,有制作人说:“欢哥,现在的歌都得短小精悍,三分钟就得抓耳,你这从头再来四分多钟,谁听啊?”可他摇头:“这首歌是给下岗工人的,他们需要时间慢慢听懂里面的劲儿——不是说‘从头再来’一句口号,是‘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的盼头。”

2002年,央视拍当代工人,主题曲找他写。他跑到东北的老矿厂,跟下岗工人一起吃馒头、聊家常。有个大哥跟他说:“刘老师,我不是怕没工作,是怕孩子们看不起我。”后来就有了从头再来那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这首歌后来成了很多困难时期的“励志BGM”,2020年疫情时,不少援鄂医护的手机铃声都是它——不是因为多时髦,是因为它唱的是普通人的“骨头”,硬气,也暖心。

05

这些年,刘欢的“专题歌”好像少了,有人说他“跟不上时代”,可他总笑着说:“音乐这东西,慢一点,才能沉下去。”你看他为觉醒年代写的少年中国说,没有追着“国潮风”堆砌符号,就是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唱“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他为北京冬奥会写的冰雪为念,不喊“加油”,用“雪花飘,雪花飘,落在你眉梢”的温柔,把冰雪写成了诗。

这些歌或许不会立刻刷屏热搜,但就像窖藏的酒,时间越久,越能品出滋味。因为刘欢的“专题歌”,从来不是“为了专题而创作”,而是“为了时代而歌唱”。他像那个时代的“记录者”,用旋律写日记,把普通人的眼泪、笑容、坚持,都酿成了歌——等你多年后再听,能立刻想起:哦,那年我正在高考,听到我和2035有个约时,眼里有光;那年我工作不顺,听到从头再来时,心里有火。

说到底,刘欢的“专题歌”之所以能成为“时代注脚”,不过是因为他始终记得:好的音乐,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能和普通人坐在一起,听他们心里的故事,再把这些故事,唱成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