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除了霸王别姬,还演过哪些让人记住的电影角色?

要说娱乐圈里的“宝藏双栖人”,刘欢绝对算一个。提起他,大家第一反应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的豪迈,或是春晚舞台上从头再来的深情。可你知道吗?这位在乐坛封神的大佬,其实早在80年代末就触电演戏,而且演的角色,个个都透着一股“非专业”却“戳心窝子”的劲儿。

刘欢演的电影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霸王别姬:他不是“凑数”,是“点睛”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的演员生涯,比很多人想象的早。1993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火遍全国,他饰演的“王启明”一角,成了多少人的“回忆杀”。那时候的刘欢,凭借一首千万次的问已经家喻户晓,但编剧郑晓龙偏偏让他挑大梁——不是因为他“有名气”,而是看中了他骨子里的“文人气质”。

刘欢演的电影

王启明是个复杂角色:从北京胡同里走出的音乐才子,到了纽约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既有艺术家的清高,又有现实里的狼狈。刘欢没学过表演,可他把自己对“异乡漂泊”的理解揉进了角色里:和郭凡荣吵架时眼里的不甘,在酒吧弹琴时落寞的背影,甚至接女儿放学时局促的动作,都像是从生活里抠出来的细节。后来采访,刘欢说:“我没演过王启明,我就是王启明——那会儿谁没点儿怀才不遇的憋屈?”

两年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找上门来,他没演主角,只演了小四一出场的那个“记者”,几分钟的戏,却成了全片的“泪点”之一。镜头里,他穿着旧西装,站在剧场门口看程蝶衣和段小楼斗戏,嘴角带着笑,眼里却藏着对时代的嘲讽和对小辈的漠然。有人说这是“本色出演”,但陈凯歌后来评价:“刘欢演戏,不靠‘演’,靠的是他对‘人’的洞察——他知道这个角色该站在哪儿,该用什么眼神说话。”

刘欢演的电影

摇滚老炮与剑客:他演的不是角色,是“活过的人生”

如果说北京人在纽约让观众看到他的“深情”,那2001年的北京乐与路则让人见识了他的“野性”。这部聚焦北京摇滚圈的电影里,刘欢演了个叫“郑浩”的摇滚歌手——不修边幅,脾气暴躁,站在台上嘶吼,蹲在路边喝酒,活脱脱一个“老炮儿”。为了演这个角色,他特意去跟纹身师学了“左青龙右白虎”,还找圈里的摇滚乐手讨教“怎么才像没见过钱的穷光蛋”。电影里有一场戏,他在地下通道卖唱,沙哑着嗓子吼无地自容,额头的青筋都暴起来了,连旁边的客串歌手都说:“刘老师,您这哪是演,您就是台上晃了十年的摇滚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2002年荆轲刺秦王里的“高渐离”。这是个悲剧色彩极浓的角色:擅长击筑的乐师,为了刺杀秦王,甘愿献出自己的眼睛和生命。刘欢把高渐离的“疯”和“痴”演到了骨子里:给嬴政击筑时手指的颤抖,知道好友被杀时眼里的血丝,最后抱着琴走进大殿,那句“秦王政,你听着”,不是台词,是炸在空气里的恨。有人问他演这么悲情的角色会不会“入戏太深”,他说:“高渐离不是‘演’出来的,我是替那些在时代洪流里想做点儿什么,却什么也做不了的人,喊了一嗓子。”

为什么“非专业”的他,总能让人记住?

很多人好奇:刘欢本职是唱歌,演技却“稳如老狗”,凭的是什么?答案或许在他自己的话里:“演戏和唱歌一样,都得用心——你心里有没有这个人,观众一眼就看出。”

他不追求“技巧”,更不纠结“表情管理”。演王启明时,他会提前去北京胡同跟大爷下棋,看他们怎么聊天;演摇滚歌手时,他真的在酒吧唱了一个月“野路子”;演高渐离前,他反复读史记,琢磨那个时代文人的“孤勇”。他说:“我不是演员,我只是个‘讲故事的人’——用我的经历,把角色‘盘’活了。”

比起现在很多流量明星“演谁都像自己”,刘欢恰恰相反:他演谁,谁就成了“刘欢宇宙里真实存在的人”。这种“破壁感”,或许就是他作为“非专业演员”最大的底气——他不用“演”,他只是“在”。

写在最后:刘欢的“演员梦”,藏在每个角色里

从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到2020年的夺冠(饰演袁伟民指导),刘欢演过的戏不多,平均三四年才接一部,但每部都能让人记住“哦,他演过这个”。

有人说他是“娱乐圈的异类”——唱歌拿奖拿到手软,演戏却像个“爱好者”,不争不抢,随遇而安。但或许正是这份“不功利”,让他的演员生涯有了另一种价值:他不追求“影帝”的头衔,只想在每个角色里,留下一点属于“刘欢”的故事感。

下次再提起刘欢,除了好汉歌,不妨想想那个在纽约街头狼狈的王启明,那个在地下通道嘶吼的摇滚歌手,那个抱着琴走向秦宫的高渐离——毕竟,能把角色“活成自己”的人,在娱乐圈,可真不多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