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刘欢的采访,他坐在钢琴前翻着乐谱,头发比十年前花白了不少,说起话还是那股不疾不徐的劲儿。突然有个念头冒出来:这些年,中国好声音歌手这些音乐舞台上的“常客”,怎么好像很少见刘欢的学员活跃在聚光灯下了?
想当年2014年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刘欢战队杀出来个张碧晨,决赛夜夺冠时他抱着吉他弹唱你会不会,眼里全是骄傲,说“这是我的学生”。还有李琪,一首贝加尔湖畔唱碎了多少人的心,刘欢在转身时说“他的声音里有故事”。那会儿的刘欢,分明是学员心中的“音乐定海神针”——你有才华,他给你舞台;你有困惑,他掏心窝子帮你分析。可如今再翻翻热搜,刘欢的名字要么是“音乐界活化石”,要么是“皱纹有故事感”,唯独少了“XX学员”的后缀。是刘欢带不出人了,还是这个时代的学员,不敢跟他学了?
从“舞台伯乐”到“边缘导师”:好声音的“刘欢悖论”
先说个扎心的现实:刘欢没学员,可能不是他选人的问题,而是好声音这个舞台,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认声音不认流量”的地方了。
2014年那会儿,节目还在“真声音”的轴劲儿上。刘欢选人跟别人不一样:他不看穿着,不看造型,甚至不管你唱的是主流还是小众,只盯着耳机听——这嗓子有没有“劲儿”?有没有别人模仿不走的“味儿”?张碧晨选了她说,刘欢转身慢得像在听老唱片,后来他说“第一次听这首歌,我以为是CD原唱”;李琪唱往事随风,他拍着大腿说“这声音太有生活了,像站在胡同口跟你讲故事”。那会儿的刘欢,像个守着矿脉的老勘探工,但凡发现点“宝藏”,眼睛都放光。
可后来的好声音,慢慢成了“流量快消品”。节目组要话题,选手要热度,导师要“带娃”的综艺感。刘欢那套“音乐学院教授”式的选人标准,突然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他要的是“音乐性”,而不是“爽感”;要的是“作品打磨”,而不是“30秒炸场”。有次后台采访,他半开玩笑说“现在有些选手上来就飙高音,我说你能不能先告诉我这首歌你要讲什么故事,他反问我‘故事重要吗?观众要看技巧啊’”——你看,连“讲故事”这种音乐人的基本功,都成了“奢侈需求”。
他带的学员,成了“好声音”里的“一股清流”,但也可能因为“不够网红”,没能在后期比赛中走到最后。张碧晨夺冠算是例外,可她后来走红,靠的是花千骨OST的爆火,而不是好声音舞台上的“刘欢印记”。其他学员,像帕尔哈提、余枫,虽然也拿了不错的名次,但跟同期那英战队的张碧晨、汪峰战组的张恒远比,后续发展明显“低调”得多。不是刘欢没教好,是这个舞台,已经容不下“慢火熬煮”的音乐人了。
被流量“吓跑”的学员:怕跟不上节奏,更怕被“刘欢标准”绑架?
有人说,刘欢没学员,是现在的学员“不敢跟他学”。这话听着夸张,细想却有点道理。
刘欢是什么样的导师?他签学员的第一条规矩,就是“你得先学会怎么做人”。有次录节目,学员因为没选对导师耍脾气,刘欢没当众批评,中场休息时把他叫到化妆间,拿出自己早年的失败教训说“我年轻时也犯过这错,以为音乐就是技术,后来才明白,没有对音乐的敬畏,再有天赋也走不远”。这种“老派师傅”式的带教,放在十年前是“荣幸”,放在现在,是不是就有点“压力山大”?
现在的学员,大多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唱歌,练的是“技巧”,想的是“出道”,规划的是“三年内流量变现”。刘欢教的“乐理”“作品情感”“音乐审美”,对他们来说,就像“高中物理”对初中生——知道有用,但考试不考。有个参加过选秀的歌手私下聊过:“我宁愿选个综艺感强的导师,帮我上热搜,也不想跟刘欢老师,他每天问我‘你这首歌想表达什么?你这个音准为什么飘?’问得我怀疑人生。”
更关键的是,学员们怕“被刘欢标准绑架”。刘欢在音乐界的地位太高了,他说“好”,那你就必须“好”;他说“差点意思”,那你就得改到“意思”为止。可现在的音乐市场,哪容得下“改到完美”?一首歌从创作到发行,恨不得“三天火全网”,哪有时间像刘欢那样,“一首歌录仨月,改到他自己听吐了还觉得不够”。有次看后台花絮,学员唱完歌,刘欢拿着乐谱说“副歌第三句,你的气口错了,情绪没上去”,学员愣了一下,小声说“老师,其实这个版本我们之前练的时候,网友觉得挺有‘破碎感’的”。刘欢笑了笑,没说话——你看,学员要的是“网友喜欢”,他要的是“音乐正确”,这俩,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条路。
真正的“没学员”,还是我们忘了听刘欢的“声音”?
其实说到底,“刘欢没学员”可能是个伪命题——他带的学员,未必不在音乐圈,只是他们没站在“流量聚光灯”下而已。
张碧晨现在成了OST女王,她说“刘欢老师教我,别急着唱先学会‘等’,等自己真的懂了这首歌,再开口”;李琪没怎么出现在综艺上,但开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专门给独立音乐人做编曲,去年有首歌拿了华语音乐传媒奖,他说“当年刘欢老师跟我说,‘音乐是手艺,得沉下心来慢慢磨’,我现在才懂这句话的意思”;甚至还有个叫钊钊的学员,比赛时没被太多人记住,现在在中传当声乐老师,朋友圈里经常发“今天给学生们讲刘欢老师当年说的‘呼吸和情感的关系’”——你看,刘欢的学员,从来就不是靠“上热搜”“上综艺”活着,他们有的成了舞台上的“匠人”,有的成了讲台上的“播火者”,有的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写着“不赚钱但真诚的歌”。
我们总说“刘欢没学员”,可能是习惯了用“流量”“热度”衡量一个导师的“带教能力”。可刘欢自己,可能从来就没在意过这个。有次问他“你觉得好声音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以前选人,我会想‘这声音能不能传久’;现在选人,总有人问我‘这选手能不能火’——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儿”。
说到底,不是刘欢带不出学员,是这个时代的“音乐舞台”,越来越容不下刘欢那样的“音乐匠人”了。我们忙着追“爆款”,赶“热点”,却忘了停下来听听那些“不够炸”“不够网红”的好声音;我们盯着学员的“流量数据”,却看不见他们离开舞台后,有没有带着刘欢说的“对音乐的敬畏”,继续往前走。
所以下次再问“刘欢没学员”,或许该反过来问自己:我们是忘了怎么听“好声音”,还是根本没想过,有些“声音”,从来就不为流量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