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TV里,爱如潮水和好汉歌几乎是点单率“双绝”——前者能让轻熟男女用气声模仿张信哲的“哭腔”,后者能让壮汉们扯着嗓子吼“大河向东流”。但要是把两位歌手放一起比“谁唱得更好”,网上能吵翻天:有人说“刘欢高音撕裂天花板,张信哲只能算情歌机器”;也有人反驳“张信哲的细腻是刘欢一辈子学不来的”,甚至直接抛出那句扎心的“论唱功,刘欢还真没张信哲稳”。
这话一出,懂行的乐迷都摇头:能这么比的吗?刘欢的嗓子是“中国乐坛活教材”,张信哲的音色是“情歌界的雕刻刀”,俩人压根不在一个赛道上。要我说,问“刘欢有没有张信哲唱得好”,就像问“红烧肉和酸菜鱼哪个更好吃”——关键看你今天想“品山珍海味”,还是“喝碗暖心汤”。
先拆开看:刘欢的“好”,是“教科书级”的艺术表达
提到刘欢,乐圈人第一反应是“这人嗓子是开了挂的”。1987年他第一次登央视唱少年壮志不言愁,32秒的长高音像把刀子直冲云霄,当时没人知道,这嗓子能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刻下这么深的一笔。
他的“好”,首先在“音域宽得吓人”。普通人能跨两个八度算不错,刘欢轻松跨四个:低音能沉到弯弯的月亮里的“月亮这样 searches, searches for me”(注:原文中为“月亮这样搜寻,搜寻着我”,此处为演唱处理),像在耳边低语;高音能飙到好汉歌的“大河向东流啊”的“流”字,不带喘气不带抖,稳得像钉在墙上的钉子。更绝的是他的“叙事感”——唱千万次的问,每个字都带着命运的叩问,从轻声的呢喃到撕心裂肺的呐喊,听的人鸡皮疙瘩掉一地;唱我和你,又是另一种温柔,像在全世界面前说一句“欢迎你来中国”,简单却有千钧之力。
但刘欢厉害在哪?他从不把“技巧”当炫耀,而是当讲故事的工具。1989年唱亚洲雄风,高音部分本来可以炫技,他却故意处理得收着,像运动员冲线前的蓄力;2013年在我是歌手唱从头再来,60岁的他把声音里的沧桑感揉进每个乐句,比年轻歌手吼一百遍都有劲儿。就连专业声乐老师都常说:刘欢的演唱,是“技术与情感完美结合的范本”,他告诉你“唱功不是比谁嗓子响,而是比谁能让人听懂故事”。
再看张信哲:他的“好”,是“用音色雕情”的魔术师
如果说刘欢是“学院派大教授”,那张信哲就是“情歌界的雕刻师”。1957年出生的台湾男生,嗓子天生带着“少年感”——不是毛躁的青涩,而是像被雨水洗过的玻璃,清透里带着点凉。
他的“好”,第一在“音色独一无二”。90年代他的爱如潮水火遍亚洲,所有人都好奇:这男生的嗓子怎么这么“软”?高音像羽毛飘在空中,低音像羽毛落在心头。别怕我伤心里那句“想着你的脸,记忆里的容颜”,声音里像裹着一层薄雾,每个气音都让人想起雨天没送出的情书;过火更是绝,从“怎么你我之间,变得没有了语言”的克制,到“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的爆发,声音里像有只小猫在挠,疼却不舍得推开。
更难得的是他的“稳定性”。刘欢承认自己年龄大了高音会吃力,但张信哲从20岁唱到50岁,不要对他说现场版和录音室版几乎没区别,连换气点都卡得一样准。2018年他在演唱会上唱爱如潮水,唱到第二段副歌时突然停住,笑着对观众说“刚才那个高音是不是比上次低了点?”——台下粉丝却尖叫得更凶:“就算破音也是破得最好听的!” 为什么?因为张信哲的“好”,从来不是“技巧的完美”,而是“情绪的真实”。他就像你身边那个喜欢你的男生,唱歌时眼睛里全是小心翼翼的讨好,哪怕声音有点抖,你也愿意为他喝彩。
真正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总在比“谁唱得更好”?
其实说到底,问“刘欢有没有张信哲唱得好”,本质是我们在用“一把尺子”量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
刘欢的舞台是“殿堂级”的,他唱的是“时代的声音”——北京欢迎你里的包容,好汉歌里的豪情,从头再来里的坚韧,他的歌声里有中国人的精气神,像一杯陈年普洱,越品越有味。张信哲的舞台是“耳机里的私语”,他唱的是“每个人的心事”——爱如潮水里的暗恋,不要对他说里的隐忍,爱就一个字里的沉默,他的歌声像陪你熬过深夜的暖粥,喝一口,心就化了。
有人说“刘欢技巧吊打张信哲”,这话没错——刘欢的声乐功底,张信哲自己都承认“一辈子学不来”;但说“张信哲没内涵”,就太冤枉了——能把一首爱如潮水唱20年,让一代又一代人听着失恋还觉得温暖,这不是本事是什么?
就像有人爱吃辣,有人爱酸甜,你能说火锅一定比小笼包高级吗?刘欢和张信哲,本来就是音乐界的“火锅”和“小笼包”——一个让你热血沸腾,一个让你心头一暖,放在一起?反而是音乐界的“神仙打架”。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刘欢不如张信哲唱得好”,你可以反问他:你今天是想听“大河向东流”的豪迈,还是想听“爱如潮水”的温柔?音乐本就不是用来比高下的,它的好,是让每个听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