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洲是谁?他凭什么让孙楠、那英都甘愿做“学生”?

在华语乐坛,提起刘欢,大家都知道“好汉歌”里的豪迈,是我是歌手里压轴的“殿堂级唱将”;但如果说“刘欢洲”,你可能会皱起眉头——这人是谁?没听过歌,也没见过综艺,凭什么让一票成名歌手都把他当“老师”喊?

刘欢洲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我也和你一样好奇。直到翻遍了国内大大小小的音乐综艺幕后记录,才在我是歌手歌手当打之年的声乐指导名单里,看到了那个反复出现的名字:刘欢洲。没有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却总能出现在“最需要声音打磨”的地方——帮孙楠找回断层般的高音,让那英的“铁肺”更添细腻,甚至在不温不火时,就能“挖”出周深这样横空出世的“宝藏嗓子”。

这刘欢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音乐魔法师”?

刘欢洲

从“琴房少年”到“幕后大神”:他踩了多少坑才让歌手“服气”?

刘欢洲的起点,没什么“天选之子”的传奇。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扒着老旧收音机听民歌,16岁考上当地师范的音乐班,那时候的同学们大多想着毕业后当个音乐老师,安稳度日,他却偷偷在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我想做能让人记住的声音。”

真正让他“开窍”的,是大学时遇到的声乐老师。那是个总爱穿灰色中山装的老人,从不夸他“嗓子好”,却拿着小本子记他每一次练声的细节:“第三小节你换气时肩膀晃了,气息全散了”“这首民歌别学别人扭来扭去,你自己的声音就是最好的‘腔’”。刘欢洲后来回忆:“那时候觉得老师太严,现在才明白,声乐这回事,从来不是‘喊嗓子’,是把人‘唱进歌里’。”

毕业后他没走寻常路,没去歌舞团也没当老师,而是一头扎进了录音棚。从给广告配背景音,到给电视剧唱主题曲,再到给新人歌手做和声,十年间他跑了上百个录音棚,手底下“带”过的新人能凑一支足球队——有的因为不服他的“抠细节”,唱到一半撂挑子走人;有的按他改的“反套路”唱法,专辑直接卖断货。

“他懂你的‘声音脾气’。”这是歌手张杰在采访里提到刘欢洲时说的原话。当年张杰刚转型做流行,总觉得自己“唱什么都一股劲儿”,找不到舒适区。刘欢洲没让他飙高音,反而让他从“念白”式的低音练起,对着镜子练嘴角上扬的幅度:“你不是缺技巧,是缺和观众‘说话’的感觉。你要让观众觉得,你就在他们耳边讲这个故事。”后来这就是爱里那段“从背后抱着你的时候”,成了张杰标志性的“温柔杀手锏”。

为什么孙楠、那英都求他“改嗓子”?他的“狠”里有真心

要说刘欢洲“出圈”,还是我是歌手。这节目火的时候,谁都知道台上歌手拼的是“唱功”,却没人注意台下有个人,像个“声音修理工”,把每个歌手的“毛病”都当成“零件”反复打磨。

孙楠的“铁肺”是出了名的,但第一季时他总被说“用力过猛”,高音炸到观众耳朵疼。刘欢洲连续三天泡在排练室,拿着录音笔对比他每一次呼吸:“你肺活量是够,但气息像‘高压水枪’,太冲,得改成‘涓涓细流’——就是,唱这句之前,你先吸口气,想象你是在给花浇水,不是在救火。”后来孙楠在lynx里那一段真假音转换,柔得像云,硬得像铁,直接让观众惊掉下巴:“孙楠什么时候唱得这么‘勾人’了?”

那英更不用说了,以“直爽”著称,早期唱法总被说“太冲”。有次录节目,她唱征服,副歌部分怎么都觉得“差点意思”。刘欢洲直接递给她一卷卫生纸:“你唱这句的时候,假装嗓子疼,想咳嗽,但还得把话说出来——你试试,用‘带点哭腔’的气声,别用‘大声吼’的力气。”那英瞪了他一眼,但还是试了,结果唱到一半自己眼泪下来了:“怎么这么对?就像把心里那股委屈全倒出来了。”

后来有人说刘欢洲“严”,甚至“不近人情”,但歌手们私下都说:“他‘狠’,是因为真的想让你‘好’。”就像周深,还没被中国好声音发现时,在酒吧唱了两年,总被人说“男唱女声,不男不女”。刘欢洲第一次听他唱歌,没说“你这样不行”,反而让他:“你别管自己是男是女,你只管把心里那个‘小声音’放出来。你的声音里,有个‘精灵’,你得让她出来。”后来大鱼里那段“空灵”的高音,不知道多少观众以为是“特效”,其实是刘欢洲让他每天对着山谷练“回声练出来的”。

这个“不抢戏”的音乐人,才是乐坛最该有的“底色”

现在的娱乐圈,太多人热衷“抢镜头”:歌手要当综艺咖,制作人要当流量明星,恨不得让观众记住每一张脸。但刘欢洲偏不,他从不上综艺,不接受专访,甚至极少露面,大多数时候,他就待在琴房里,对着钢琴琢磨,或者帮歌手改歌到天亮。

“我喜欢的音乐人,是那种能让你的耳朵‘舒服’,却不记得他名字的人。”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些年,他帮林忆莲找到“都市感”的唱腔,帮韩磊沉淀“故事感”的低音,甚至帮一些新人歌手改歌,自己连署名都不想要:“歌火了就行,我是谁不重要。”

但偏偏是这样一个“不抢戏”的人,成了华语乐坛最该有的“底色”。在这个“快餐式”娱乐的时代,太多人追求“速成”:三天出单曲,一周上综艺,一个月成名,却很少有人愿意慢下来,像刘欢洲一样,花半年时间打磨一个歌手的声音,花半个月改一句歌词的发音。

我们总说“怀念过去的音乐”,怀念的不是那个年代,而是像刘欢洲这样的人——他们不浮躁,不抢戏,只是踏踏实实地把“声音”这件事做到极致。他们知道,好的音乐,从来不是“秀嗓子”,而是“讲故事”,不是“红一时”,而是“记一辈子”。

所以,你问刘欢洲是谁?他可能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但他是明星背后的“声音魔法师”,是华语乐坛最懂“怎么把人唱进歌里”的人。或许我们不知道他的长相,记不住他的名字,但我们一定听过他“改”过的声音——那些让我们起鸡皮疙瘩的瞬间,那些让我们忍不住跟着哼唱的旋律,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样“不抢戏”的音乐人,是不是反而更该被记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