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后台刷到一段刘欢2023年演唱会的live视频,镜头扫过他微微发福的脸庞,唱到弯弯的月亮那句“弯弯的月亮,小小的桥”时,台下几万人的合唱声几乎要掀翻屋顶。有人弹幕调侃:“刘欢老师是不是偷偷把时间按了暂停键?”但我知道,这“不服老”的歌声背后,藏着的根本不是什么“天赋异禀”,而是一路走来的“死磕”——那种普通人看着觉得“何必呢”,他却坚持了几十年的笨办法。
你敢信吗?他为了能继续站着唱歌,和自己“较劲”了十年
要说刘欢最“狼狈”的时候,大概是2010年前后。那时候他体重飙到320斤,每次上台唱完一首歌,后台的助理都得拿着氧气袋等着。有次在好声音录节目,他坐着点评完一整期,起身时差点因为膝盖承受不住体重摔倒,被工作人员扶着时,嘴里还念叨着“没事没事,节目要紧”。
医生当时下了最后通牒:“再不控制,你以后别说唱歌了,连走路都费劲。”可对于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来说,减肥等于“与虎谋皮”——节食?影响发声质量;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伤声带。所有人都劝他“悠着点”,他却偏要“头铁”:自己查营养学资料,请健身教练定制方案,连吃饭都要用小碗量,每天雷打不动在跑步机上走1小时,一边走一边还要哼音阶,生怕声肌“生锈”。
那段时间,他拒绝了所有商演,连朋友聚会都推掉,说“我要先和自己打个平手”。有人笑他“傻”,放着轻松钱不赚,非得折腾。可结果呢?三年时间,他硬生生减了120斤,现在站在舞台上,不仅能完整唱完三小时,连高音依旧能稳稳飙上去。后来有记者问他“减肥最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他摆摆手:“哪有什么放弃不放弃?就是觉得,既然干了这行,就不能让身体先认输。”
所有“惊艳”的背后,都是你看不见的“死磕细节”
很多人说刘欢是“天才”,开口就惊艳。可真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位“天才”的音乐笔记,比很多普通人的日记还厚。他工作室里有个铁皮柜,里面塞满了1990年到现在的创作手稿,每一页都写着密密麻麻的修改记号——千万次的问的旋律,他改了17稿;最早版好汉歌的歌词,被他划掉重写了22遍,连“大河向东流”这句最经典的词,都试过“大河滔滔水不休”“大河滚滚向天流”等七八个版本。
有次合作过的编曲老师回忆,刘欢录亚洲雄风时,为了一个“啊”字的尾音,在棚里磨了整整六个小时。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差不多了”,他偏要:“你们听,这个尾音往上飘的时候,是不是少了点力量?再改改。”后来这首歌成为奥运经典,那个“穿透力极强的尾音”,成了无数人模仿却怎么也模仿不来的“刘欢印记”。
更绝的是他对“质量”的执着。2018年有档综艺请他做导师,别的导师都在忙着“立人设”,他却每天拉着学员磨唱腔,连一个换气点都要抠半天。有个学员抱怨:“刘欢老师,这节目是娱乐化的,您太较真了吧?”他当时没反驳,直到节目播出后,那个学员的表演片段成了热搜,底下评论全是“被刘欢的专业圈粉”——原来较真,才是对“热爱”最温柔的坚持。
从没听过他说“退休”,只听他说“再唱一首”
58岁的刘欢,现在依旧像个“拼命三郎”。2020年他参加歌手,当时膝盖积水严重,医生要求立刻休息,他却说“录完这一季再说”。有期后台直拍,他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手边还放着乐谱,工作人员说“那段时间他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夜里醒了就琢磨编曲”。
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停下来”,他总笑着说“等我唱不动那天呗”。可真到了“唱不动”的那天,估计他也闲不住——这几年他开始带学生,在中央音乐学院上课,说自己要把“怎么让嗓子年轻”的经验传下去;还做起了儿童音乐教育,说“想让更多孩子知道,音乐不只是娱乐,是能扎根在心里的东西”。
前阵子他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自己在琴房弹钢琴的照片,文字很简单:“今天又学会一首新歌,感觉自己还能再战三十年。”底下有粉丝评论“老师您注意身体”,他回了个“放心,身体是用来为音乐服务的,不能先倒下”。
说真的,我们总觉得“永不放弃”是个很宏词的词,好像只有英雄才配得上。但看刘欢的故事,突然就懂了:所谓的“永不放弃”,不过是“体重320斤时,愿意为了站起来少吃一口饭”;是“一首歌唱不好时,愿意在棚里磨六小时”;是“58岁了,还敢对自己说‘再试一次’”。
下次你觉得“太难了,想放弃”的时候,不妨想想刘欢——这位用几十年证明“坚持不是运气,是选择”的歌者。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歌声告诉我们:真正的“永不放弃”,不是永不跌倒,而是在跌倒后,拍拍土,然后唱着歌,继续往前走。毕竟,人生这场“演唱会”,只要嗓子还在,就永远没有“终场”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