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欢和济宁,除了“孔孟之乡”,你还知道他们有多少故事错位?

说真的,你要在娱乐圈找一个明星,能把“家乡”二字刻进骨子里,比拿奖还骄傲的,可能得翻半天通讯录。但你要说刘欢欢,济宁人保准能跟你唠三宿——你知道她现在手机铃声还是济宁小曲吗?当年在后台候场,别的明星都在刷视频,她捧着本济宁通史啃,旁边工作人员都笑:“姐,您这准备在台上讲评书啊?”

刘欢欢济宁

你可能会问:“刘欢欢是谁啊?没听过这号人物?”别急,她不是流量咖,也不是红毯常客,但你要是在山东提她的名字,多半有人拍大腿:“是不是那个‘孔孟好声音’?论语唱得比语文老师还溜的!”

从“济宁丫头”到“文化摆渡人”:她把家乡唱进了歌里

刘欢欢济宁

刘欢欢的根,扎在济宁的胡同巷尾。小时候她爷爷是曲艺团的琴师,每天拉着二胡咿呀唱,她不嫌吵,趴在板凳上跟着哼,咿呀咿呀的,调儿都跑到了尼山去。后来考音乐学院,老师说她嗓子“太有山野气”,她倒好,直接回济宁老街巷里采风,跟着卖煎包的大妈学吆喝,跟着说书先生学快板,硬是把“山野气”磨成了“人间烟火气”。

你知道她最出圈的歌是哪首吗?不是什么流行热单,是孔子曰。别人写孔子要么“之乎者也”掉书袋,她偏不:“你说‘学而时习之’,我听着就像小时候爷爷让我反复练毛笔字;你说‘有朋自远方来’,我脑子里蹦出来的是济宁老城门,背着行囊的旅人往里走,热腾腾的羊肉汤香飘二里地。”这首歌后来被当成济宁文旅的“主题曲”,她回老家办歌友会,台下全是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大妈,跟着唱“逝者如斯夫”,眼泪都快把手机屏幕淹了。

她不是“红不起来”,是压根没想“红”

你要是翻翻刘欢欢的微博,除了歌就是济宁的吃喝玩乐——昨天去了太白楼看日出,发了张照片配文“凌晨四点的风,带着运河水的腥甜”;今天泡了曲阜的孔府酒,配视频“小酌三杯,梦见孔夫子夸我字写得还行”。粉丝催她“营业”,她回:“济宁的好东西都吃不过来,哪有空?”

有次采访,记者问:“您不觉得可惜吗?这样不温不火的。”她笑得特爽:“说得好像红就有多好似的。我在后台听见粉丝说‘听了你的歌,我特地去了济宁’,那感觉比拿十座奖杯还暖。再说,济宁人过日子,不就图个踏实吗?我踏实唱歌,他们踏实听,挺好。”

济宁给了她底气,她把济宁“唱”给了世界

其实刘欢欢也出过圈,前年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导师让她“突破风格”,她来了首运河谣,把济宁运河号子、渔家小调揉进去,全场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后来才知道,这首歌她熬了三个通宵,翻遍了济宁档案馆的运河航运志。淘汰那天,她在舞台上深深鞠躬:“谢谢济宁,谢谢运河,是你们让我知道,什么叫‘有根’。”

现在她常做一件事:带着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济宁皮影、竹编、鲁绣,她当“讲解员”,给孩子们讲“这些手艺比水浒传还老”;带孩子们去尼山,边弹古琴边讲“‘仁’字怎么写,就是在两个人之间画颗心”。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她怼回去:“把家乡的文化传下去,比唱多少首歌都重要。”

写到突然想起刘欢欢说过一句话:“济宁人骨子里有股‘倔’,就像孔庙里的古柏,风越大,根扎得越深。”原来啊,有些明星的“红”是浮在表面的泡沫,而刘欢欢的红,是长在济宁的土地里——根有多深,树就能长多高。

下次你要是去济宁,不妨留意街头巷尾,说不定能听见某家小店里飘出她的歌,混着济宁烧饼的芝麻香,比任何星光都暖。你说,这算不算娱乐圈里“最接地气”的明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