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娱乐圈这地方,啥都不缺,最缺的就是“长久”。昨天还是顶流,今天可能就查无此人;上首歌还在霸榜,下首就无人问津。但偏偏有这么个人,从80年代唱到如今,头发白了些,肚子大了点,可只要一开口,还是有人会说:“哦,是刘欢啊。” 你琢磨过没,这年头啥都能速成,偏偏“刘欢”俩字,咋就成了“质保期”最长的品牌?他的“根”,到底扎在哪儿了?
先说音乐的根吧。现在不少歌手,靠的是修音、靠的是热搜、靠的是人设翻红,可刘欢呢?他出道那会儿,还没这么多“花样”,比的谁嗓子亮谁唱功深。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找他唱主题曲,他愣是把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出了那种年轻人特有的血性和韧劲,没花哨的转音,就一句“金杯里装满的是烈酒啊,没喝出朋友来先喝出仇”,一下子就把人抓住了。后来弯弯的月亮好汉歌千万次的问,哪首不是跟着一代人长大的?你发现没,他的歌从来不玩“猎奇”,就像家常饭,听着普通,越嚼越有味儿。为啥?因为他心里装的是“真”——对音乐的真,对情感的真。有次采访他说:“唱歌嘛,你得先把自己唱进去了,才能让别人听进去。”这话说得糙,理儿可不糙。现在那些歌手,有几个还琢磨“把自己唱进去”的?都在琢磨怎么把自己“摆”进热搜里。
再说说品格的根。娱乐圈名利场,多少人在里头打滚,最后都把自己滚成了“圆滑”。刘欢偏偏是个“例外”。他火的时候,多少人想让他上综艺、拍代言、炒绯闻,他倒好,除了中国好声音当导师那年,几乎没咋在综艺里露过脸。不是没机会,是他觉得“没那意思”。有次记者问他:“您不趁着热度多捞点?”他笑呵呵地说:“我这把嗓子,是拿来唱歌的,不是拿来‘捞’的。”多实在。还有他对待后辈,从来不藏着掖着。在好声音里,他对学员有多严苛,大家都知道,可严厉归严厉,那都是真心的想帮。有个学员唱功差点,他一句一句教,手把手抠细节,最后那学员哭着说:“刘老师,您比我亲爹还操心。”你看看,这种“掏心掏肺”的劲儿,现在还有几个前辈有?都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他却觉得“好的音乐,就该传下去”。这叫什么?这叫“立得住”。
最关键的,是他那股子“不骄不躁”的劲儿。人红了,容易飘;漂久了,容易飘走。刘欢呢?早在90年代,他就已经是华语乐坛的“头牌”了,可他该写歌写歌,该做学问做学问——他可是首都师范大学的音乐系教授啊,一边唱歌一边带学生,从来没把自己当成“明星”,就当成个“搞音乐的”。后来他生病了,头发掉得厉害,索性就剃了光头,大大方方出现在镜头前,一点也不藏着掖着。有记者问他:“您不介意影响形象吗?”他摆摆手:“头发掉了还能长,人要是丢了‘真’,就啥都没了。” 你说,这样的人,咋能让人不喜欢?他的“根”,早就扎在了骨子里——扎在了对音乐的热爱的土里,扎在了对初心的坚守的土里,扎在了对人的真诚的土里。
现在回头看,娱乐圈的浪头起起落落,今天这个爆了,明天那个凉了,为啥?因为他们的“根”扎得太浅了,就浮在表面,靠着粉丝、靠着流量、靠着资本,风一来,根跟着动,风一大,连根拔起。可刘欢不一样,他就像老树,根深得看不见,看着不动声色,一到风雨天,别人东倒西歪,他稳稳当当。为啥?因为他的根,扎的是“内功”,不是“外力”;是“长久”,不是“一时”;是“人”,不是“名”。
所以啊,你说刘欢的“根”到底扎在哪儿?说到底,就扎在“不忽悠”上——不忽悠音乐,不忽悠观众,不忽悠自己。这年头,忽悠的人太多,能守住“不忽悠”的,才是真有“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