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刘欢,好像总绕不开“殿堂级”“天籁之音”这些词,但要说“最近在干什么”,不少人可能还得愣一下——毕竟不像流量明星天天挂在热搜上,这位低调的音乐人,反而活得越来越像咱们身边一个“闷声干大事”的长辈。
先从音乐现场说起吧。去年底到今年初,他参加了一档叫声生不息·宝岛季的音乐综艺,不是因为缺曝光,纯粹是“想听听年轻人怎么搞音乐”。节目里,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霸气”地唱高音,反而成了队伍里的“气氛组”和“细节控”。给小歌手改歌时,他会蹲在录音棚里,一句一句抠“这里气口能不能再松一点”“这句情感是不是太满了”;遇到年轻歌手飙技巧,他笑着摆手:“嗓子是乐器,不是工具,得让听众舒服。”有期录制到深夜,他揉着太阳穴说:“其实我更喜欢躲在台后写歌,但总得有人把‘好好唱歌’这事儿捡起来,不然现在太多人只想着‘炸场’了。”
除了综艺,今年他还悄悄做了一件“大事”——带学生参加国际合唱比赛。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他这些年很少公开提“刘欢老师”的身份,但私底下,抽屉里攒了厚厚一沓学生的比赛录像。前阵子,他带的“研究生合唱团”拿了世界大学生合唱节冠军,庆功宴上,他比学生还激动,端着果汁碰杯:“别叫我刘老师,叫我‘欢叔’就行,咱们是音乐路上的‘老队友’。”有学生偷偷说:“欢叔总说‘别学我当年拼嗓子’,现在练声,他让我们先练呼吸——‘气息稳了,心才稳,唱歌才能传得远’。”
你可能会问:“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干嘛?”但他最近一次采访里的话,可能藏着答案:“前阵子我闺女问我,‘爸,你现在最开心的是什么?’我说‘不是站在台上唱歌,是发现你们年轻人写的歌,也越来越有味道了’。”原来,比起“个人成就”,他更在意“音乐能不能活下来”。这两年,他花大半年时间整理了老一辈音乐人的手稿,做成“中国流行音乐数字档案”,说要“把前辈的‘根’留住”;他还拉着一帮年轻音乐人搞了个“非正式小课堂”,不谈技巧只聊生活,“没有生活经历的歌,再甜也是糖精,得先让心里有东西,歌才有魂”。
对了,说到生活,这位“乐坛大佬”其实过得比谁都“接地气”。微博粉丝3700多万,他基本不发广告,偶尔晒晒家里的猫——“‘欢欢’最近胖了,遛它比排练还累”;朋友圈里最多的,是公园遛弯时拍的花和老人,“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有网友蹲到他素颜逛菜市场,背个布袋子挑西红柿,收银员阿姨都没认出来,还问:“老师您喜欢听刘欢的歌不?那歌可好听了!”他笑着点头:“喜欢,我也喜欢。”
所以刘欢最近在干什么?在录音棚里给年轻歌手改歌,在教室里教学生“呼吸比技巧重要”,在家里蹲给猫铲屎,在菜市场挑新鲜蔬菜,也在悄悄为“中国音乐的明天”攒着劲儿。有人说他“退隐了”,其实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着音乐——不喧嚣,但一直都在。就像他常唱的那句“心若在,梦就在”,对真正的热爱来说,从来没有什么“退休”,只有“换一种方式继续热爱”。
突然想起,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他在后台给年轻歌手整理衣领,嘴里念叨:“别紧张,就当在自家客厅唱给爸妈听。”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的“大师”,哪里是站在高处的神,明明是那个愿意弯下腰,把音乐捡起来、递下去的“守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