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舞台晕倒究竟是意外?藏在他‘拼命’三郎标签下的健康警钟早就该敲响了!”

2023年12月31日,江苏卫视跨年晚会的后台,一个镜头扫过休息室时,让全国观众的心都揪了起来——63岁的刘欢老师靠在椅子上,脸色苍白,嘴唇发青,身旁工作人员正手忙脚乱地为他递水、扇风,有人甚至低声喊着“快叫医生”。随后,“刘欢晕倒”四个字冲上热搜,词条下的评论像潮水般涌来:“刘老师怎么了?”“刚刚还在台上唱歌,怎么会突然这样?”

刘欢晕倒

彩排近3小时,连轴转的老艺术家“扛不住”了?

据现场工作人员后来透露,刘欢当天下午2点就到现场彩排,一直持续到晚上跨年晚会开始前,中间几乎没休息。为了能在零点压轴献唱,他主动跟导演组提出“把自己的节目往后调”,好先确保其他流程顺畅。“刘老师总说‘年轻人多表现表现’,自己总往后靠。”该工作人员说,彩排间隙,他见刘欢扶着腰揉了揉,问是不是不舒服,刘欢摆摆手说“老毛病了,低血糖,吃块糖就好”。

刘欢晕倒

可谁能想到,这句话竟成了伏笔。晚会开场后,他先是作为嘉宾串场,接着在后台候场,直到零点前5分钟,他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拿起话筒唱那首好汉歌。前奏响起的瞬间,台下观众欢呼着站起来,镜头给到他时,他笑着挥了挥手,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疲惫,但歌声依旧洪亮——“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唱到第二段副歌时,他的声音突然顿住,扶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身体晃了两下,旁边的伴舞赶紧伸手扶住。现场观众还以为是“舞台设计”,直到导演切走镜头,背景音乐换成难忘今宵,大家才意识到不对劲。后来的通报证实了猜测:刘欢因连续工作导致低血糖加过度疲劳,现场短暂晕厥,已送医检查,无大碍。

刘欢晕倒

“拼命”是他的底色,也是他的“债”

提到刘欢,很多人第一个词就是“敬业”。在圈内,他几乎是“劳模”的代名词——2012年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时,他每天录节目到凌晨,回家后还要听学员们的录音,做笔记,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改方案。有学员回忆,有次刘欢感冒发烧到39度,导演劝他休息,他却说“学生等不起”,裹着羽绒服坐在录音棚里,一边咳嗽一边指导。

这种“拼命”从年轻时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1987年,他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唱少年壮志不言愁,为了练出“撕裂感”的唱腔,他每天对着城墙吼,练到嗓子出血;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他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到最后上台时,完全是凭肌肉记忆在唱。他自己曾开玩笑说:“我这人就是‘一根筋’,认准的事儿就得做到最好,哪怕搭上身体。”

可“拼命”的背面,是无数个被透支的日夜。他曾在采访里坦言,自己年轻时仗着身体好,顿顿大鱼大肉,从不运动,40岁出头就查出“脂肪肝”,医生警告他“再这样下去,50岁就可能心脏出问题”。他这才开始减肥,靠节食和运动硬生生减了80斤,但年龄和多年劳累留下的“老账”,却不是减个肥就能抹平的。

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腰椎不好,坐久了必须躺下歇一会儿;血压偏高,随身带着降压药;甚至连睡眠都要靠安眠药才能维持——这些“秘密”,他很少对外人说,总怕粉丝和观众担心。可这次晕倒,终究是把“秘密”摊开在了阳光下。

流量时代的“反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家?

消息传开后,网上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心疼刘老师,太拼了”,另一种是“都60多岁了,别那么拼命了”。但更多人开始反思: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像刘欢这样“把身体当回事”的艺术家,还有多少?

如今的娱乐圈,太多年轻偶像凌晨3点还在发通告,为了镜头前的“状态”,靠打瘦脸针、节食维持体重;有些综艺为了效果,让嘉宾连续录制20小时,有人晕倒在现场,节目组却只剪成“搞笑片段”。我们总说“艺人是公众人物,要以身作则”,可很少有人问:公众人物的“以身作则”,难道不该包括“好好爱自己”吗?

刘欢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观众喜欢我的歌,是因为我唱出了真情实感,而不是因为我能熬。如果有一天我因为倒了唱不了歌,那才是最大的对不起观众。”这话让人心疼,也让人敬佩——他始终把“作品”放在第一位,却忘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对艺术家来说,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从“晕倒”到“清醒”:健康不该是艺人的“奢侈品”

如今的刘欢已经康复,他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张自己吃饭的照片,配文“胃口大开,谢谢大家关心”,笑容依旧温暖。但我们知道,这次晕倒给他,给整个行业,都敲响了警钟。

或许我们下次再看到台上的他,少一些“怎么还不退休”的质疑,多一些“歇歇吧”的关心;或许整个行业能少一些“榨干艺人流量”的畸形产业链,多一些“把健康放在首位”的人文关怀。毕竟,我们想看到的,永远是那个在舞台上唱歌时眼睛发亮的刘欢,而不是一个被“拼命”二字压垮的病人。

毕竟,歌还可以慢慢唱,舞台还可以再等,但身体垮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不是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