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从好汉歌到流浪地球,刘欢到底是歌唱家还是歌手?这个答案藏在他40年音乐里

提起刘欢,你脑海里会跳出什么画面?是1998年春晚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2008年奥运开幕式我和你里的温柔,还是歌手舞台上用英语改编从头再来的从容?有人说他是“歌唱家”,说他的歌声里有意大利美声的醇厚;也有人坚持称他是“歌手”,毕竟他的流行曲曾火遍大江南北。那刘欢到底更该被哪个称呼定义?其实答案不在标签里,在他40年没停过的音乐脚印里。

刘欢是歌唱家还是歌手

先搞懂:我们到底在争论什么?

聊“歌唱家”和“歌手”的区别,不能只看字面。在音乐圈,“歌唱家”通常指向更“学院派”的领域——比如美声、民族声乐,讲究科学的发声技巧、系统的音乐理论,还要在大型声乐作品(像歌剧、交响乐)里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是一种偏“艺术性”和“学术性”的评价。而“歌手”的范围更广,流行、摇滚、民谣都可以算,更侧重“表达”和“传播”,能让大众记住你的歌,就算成功。

刘欢是歌唱家还是歌手

但你看,现在哪有绝对的分野?早就有跨界歌手拿美声技巧唱流行,也有学院派唱将玩摇滚。那刘欢的争议,其实就是这“两顶帽子”该先戴哪顶的纠结。

为什么说他是“歌唱家”?因为骨子里的“学院气”

刘欢的“歌唱家”底子,是刻在骨头里的。16岁考上国际关系大学,主修法语,却因为对音乐的痴迷,同时跟着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学美声——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想学美声,可不是随便唱两首歌就行的,得练气息、练共鸣、练咬字,从黄河大合唱这种史诗作品啃起。后来他直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成了那个年代少有的“双一流背景”音乐人,这履历在流行歌手里可不多见。

你看他唱从头再来,开口不是嘶吼,而是用胸腔共鸣把声音稳稳“托”起来,低音像陈年老酒醇厚,高音又不刺耳,反而带着金属般的光泽——这就是美声训练的“童子功”。再比如他唱歌剧图兰朵里的今夜无人入睡,气息能持续十几秒不乱,假声转换自然得像呼吸,很多专业美声演员都未必能这么松弛。更别说他还给北京你好唱了主题曲,那种大跨度的旋律,没点扎实的技巧根本驾驭不住。

除了唱,他还“教”。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身份不是白拿的,编过音乐基础理论教程,带过无数学生,教他们怎么用气息支撑情感,怎么让歌声“有故事”。去年有年轻歌手采访说,刘欢上课时从不用专业术语堆砌,而是举生活中的例子:“你要唱雨中,就得想象自己真的站在雨里,让声音跟着雨滴往下掉。”这种对音乐“技”与“艺”的执着,可不就是“歌唱家”的风骨?

但为什么他更像个“歌手”?因为永远接“地气”

可要是只说他是“歌唱家”,又太委屈他了——毕竟刘欢的歌,是街边放音响的大爷都会哼几句的流行曲。弯弯的月亮1990年一出,直接火遍全国,那时候的年轻人谁没跟着磁带唱过“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成了北京人在纽约的灵魂,中美两地的漂泊感,全被他唱进了歌里;好汉歌更不用说了,20多年过去,一响起还是能让人跟着吼“路见不平一声吼”。

这些歌哪有“学院派”的端着?他唱好汉歌时,特意把美声的“位置”往下压,加上了民间戏曲的劲儿,让李逵的形象一下子立住了。还有我和你,那么简单的旋律,他却用近乎耳语的唱法,把奥运开幕式上那种“全世界一家”的温柔,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后来上歌手2019,60多岁的人了,为了改编弯弯的月亮,熬夜查资料,把R&B的节奏揉进去,唱到动情处眼睛都红了——哪里是什么“高高在上的歌唱家”,分明就是个想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唱给听众听的“歌手”。

更难得的是,他从来不“端着”。有次采访记者问他“您觉得自己的歌声算什么”,他摆摆手说:“啥歌唱家歌手的,我就是个唱歌的,能让听的人舒服,就成。”这种对“流行”和“大众”的敬畏,不正是好歌手该有的样子?

其实,我们没必要非此即彼

说到底,“歌唱家”和“歌手”根本不是对立的。你看帕瓦罗蒂,既演歌剧,也唱我的太阳,流行得不行;国内的阎维文,也是美唱出身,却让小白杨传遍大江南北。刘欢也一样——他有歌唱家的技巧和审美,让他的歌经得起时间推敲;他有歌手的表达和共情,让他的歌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40年了,从16岁在大学宿舍弹着吉他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到如今给流浪地球2唱人是能思想的芦苇,他没变的是对音乐的较真。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能唱得这么稳”,他说:“就因为把这事当事业,不当饭碗。”饭碗会敷衍,事业不会。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刘欢是歌唱家还是歌手?其实他是用40年告诉我们:好的音乐,从来不需要被标签定义。它可以是美声的,也可以是流行的;可以是学院的,也可以是民间的;只要里面装着真情实感,装着对音乐的热爱,它就是好的——而唱出它的人,既是刘欢,也是最好的音乐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