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竟然是大学教授?他讲的音乐课有多“顶”?

提起刘欢,大多数人脑子里会跳出“歌坛常青树”“中国流行音乐教父”“好汉歌原唱”这些标签。可要是问“刘欢是哪个大学的教授”,不少人可能要愣一下——这位唱起弯弯的月亮能让人沉醉,讲起千万次的问能催人泪眼的歌手,居然还站在大学的讲台上?而且是实打实的教授,不是那种挂名的“星光点缀”。

那刘欢到底在哪个大学当教授?他上课又是啥风格?想当年多少学生挤破头想听他的课,这背后又藏着多少他对音乐和教育的真心话?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从学生到导师的“双向奔赴”

刘欢是哪个大学的教授

答案其实不算秘密:刘欢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可不是随便哪个艺术家都能拿到头衔——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学府”,教授评审向来严格,得有真才实学、行业认可,还得有教学经验和育人成果。刘欢凭什么能坐在这位置上?得从他的“学霸”身份说起。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本科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英语专业,后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了英美语言文学硕士。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语言能力,成了他理解音乐“跨文化表达”的底色。后来,他对音乐的热爱彻底点燃,转身投入音乐创作,但从未放下对音乐理论的研究。2004年,他正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从副教授到教授,再到博士生导师,一步一个脚印,硬是用实力证明“歌手”和“教授”这两个身份,在他身上一点也不违和。

有学生回忆,第一次见到刘欢站在讲台上,根本没认出来——台上没有聚光灯下的华丽服饰,就是一件普通的衬衫,戴副眼镜,开口第一句话是:“咱们今天不聊技巧,聊聊音乐里的‘人味儿’。”

他的课,从来不“教唱歌”,而是“教怎么‘听’音乐”

都说刘欢的课难抢,名额放出来秒光,甚至有学生为了选他的课,凌晨就蹲在选课系统前。为啥?因为他的课堂根本不是“声乐技巧培训班”,而是教你“怎么用耳朵读懂音乐”。

有上过他课的学生说:“刘欢老师讲黄河大合唱,能从冼星海当年的创作背景,讲到和声里的民族元素,再聊到不同版本里指挥家对‘愤怒’和‘希望’的处理,像讲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他讲流行音乐也一样,分析周杰伦的东风破时,会带着扒开歌词里的中国风旋律,再对比古典音乐中的五声音阶,告诉你“中国流行音乐不是简单加些古筝琵琶,而是把骨子里的‘韵’藏进节奏里”。

更绝的是他从不“照本宣科”。有次课间,学生问他:“老师,您唱好汉歌那么high,录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投入?”他居然笑着摆手:“哪有啊,那天嗓子还哑着,录音师让我‘喊出来’,我就想着,这李逵得多憋屈啊,得把那股子‘不服气’喊出来,结果大家都说有‘劲儿’。”——原来好音乐,有时候是“理解角色”的副产品。

他最常跟学生说的就是:“音乐不是技巧的堆砌,是你心里有啥,就唱出啥。技术可以练,但对‘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知,才是音乐里最打东西。”这话后来成了不少学生的“座右铭”。

当教授后的刘欢:少了一些舞台,多了一些“传承”

这些年,刘欢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频率好像变低了,演唱会少了,综艺也不是常客。但有学生知道,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备课、带学生、开讲座,甚至拉着年轻学生一起做音乐项目。

有次他带着学生排练“世界音乐融合”的作品,选了非洲鼓和中国古筝的搭配,很多人觉得“八竿子打不着”,他直接放了自己去采风时录的非洲鼓录音,又弹了一段古筝版的茉莉花,突然拍手:“听到了吗?非洲鼓的节奏里,藏着咱们‘慢起渐快’的呼吸感,古筝的滑音,不就是非洲鼓的‘闷音’吗?音乐哪有什么‘国界’,都是‘人心’。”

现在,他带的学生里,有的成了高校老师,有的成了音乐制作人,还有的像他当年一样,站在舞台上唱歌。每次看到学生在音乐里找到自己的路,他都会在朋友圈默默“点赞”,配文很简单:“青出于蓝,比我还‘野’。”

所以你看,刘欢是“教授”这事儿,从来不是个“噱头”。而是他从歌手到音乐人,再到“引路人”的自然延伸——他唱了那么多歌,想把音乐的美传递给更多人;站上讲台,想把对音乐的“热爱”和“敬畏”,种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

下次再听刘欢的歌,或许你会多想一层:这旋律背后,站着一位站在讲台上,认真告诉学生“音乐要有人味儿”的教授。毕竟,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无论在舞台还是讲台,都是“顶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