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你会先想起什么?是好声音里戴着标志性黑框眼镜、总说“选歌比选人重要”的导师,还是春晚舞台上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意气风发的青年?又或者,是古典音乐圈里那个“不能得罪”的刘教授?
这位在娱乐圈“独一份”的艺术家,好像从没被定义清楚过——他既是央音讲台上教学生“音乐要好好活着”的教授,也是综艺里敢怼学员“这歌没感情”的毒舌导师;既是唱弯弯的月亮能让人把音响开到最大,也能在歌手改编从前慢时,让整个音乐圈都愣住:原来老歌还能这么改?
音乐圈的“定海神针”:他用40年证明,好歌手从不“追流量”
1987年,26岁的刘欢站在了命运的转折点上。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找上门来,没人想到,这个天津小伙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唱响这首歌——没有当时流行的“嚎式唱法”,没有刻意煽情,他把摇滚的爆发力揉进了民歌的叙事感里,一句“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唱得多少大老爷们跟着抹眼泪。
这首歌火了,火到全国人民都会哼,也让刘欢成了“实力派”的代名词。但比起当“歌星”,他更像个“音乐匠人”。翻他的履历:为北京人在纽约唱千万次的问,把拉丁节奏和美声唱腔糅在一起,成为华语歌坛最早的“中西结合”模板;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他唱了20多年,至今仍是KTV必点金曲;就连弯弯的月亮,这个被多少人翻唱过的歌,他唱得比原版更慢、更沉,像在和老朋友唠家常。
业内总说“刘欢的歌不能随便唱”,不是唱不了,是“没那味儿”。他从来没说过“我是唱歌家”,但每次开口,都是在教大家“什么是唱歌”。有次在后台,年轻歌手问他:“刘老师,我这高音是不是练得还不够?”他反问:“你先问问自己,唱这歌的时候,心里有没有那个劲儿?”
综艺里的“反差萌”:那个敢怼导师的“老顽童”,其实最懂年轻人
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开播,刘欢坐在那,穿着白衬衫、黑西裤,像个误入娱乐圈的大学教授。别人抢学员时他沉默,别人说“我选你”时他皱眉,直到梁博站上舞台唱我爱你中国”,他才突然开口:“这首歌,我选。”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刘教授”综艺感不差。有次学员唱流行情歌,他听完直接打断:“你这歌,手机铃声都比它有感情。”转头对那英说:“那姐,你劝劝他,别糟蹋好歌。”可毒舌归毒舌,他比谁都护犊子。张玮 High唱过后,他第一个鼓掌:“这才叫摇滚!”;金志文唱为爱痴狂,他私下跟导演说:“这孩子不容易,镜头多给点。”
最让人忘不了的是我是歌手那届。60岁的他唱从前慢,没炫技,没高音,就坐在钢琴前,轻轻唱:“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观众还没反应过来,音乐结束,场下一片静默,然后突然雷鸣般的掌声。有人说:“原来刘欢不光会唱好汉歌,还会把歌唱进心里。”
家庭里的“怕老婆专业户”:光环背后,他只是个“普通人刘欢”
很少人知道,这个站在舞台顶端的男人,私下里是个“怕老婆”的主儿。有次采访,记者问他:“您在家做饭吗?”他不好意思地笑:“不做,我太太不让,说我做的饭‘不能吃’。”转身就在节目里“抱怨”:“我太太说,我除了唱歌,干啥啥不行。”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对女儿的“宠”。女儿出生时,他正在外地演出,连夜飞回北京,抱着孩子说:“以后爸爸不唱那么多歌了,陪你好不好?”可女儿长大后,他却“逼”着学音乐:“学音乐不是为了当明星,是为了能懂生活。”有次女儿问他:“爸爸,你唱歌赚钱吗?”他认真回答:“赚,但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唱的歌有人听,有人懂。”
写在最后:刘欢的“不可复制”,是他对艺术的“较真”,对生活的“真诚”
有人说刘欢“过时”了,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他从不炒作,不拍广告,甚至很少上综艺。但翻看他的歌单,30年前的歌现在听依然新鲜;看他的采访,说的话比流量明星的“金句”还实在。
他就像一坛老酒,越品越有味。是艺术家,也是老顽童;是导师,也是父亲;是舞台上的“定海神针”,也是生活中的“普通刘欢”。或许,刘欢最让人佩服的,从来不是他拿了多少奖,唱了多少神曲,而是他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实力,不怕时间流逝;真诚的人,永远年轻。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刘欢到底是教科书式的艺术家,还是最接地气的老顽童?其实都不是,他就是刘欢——一个把音乐唱进骨子里,把过成自己模样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