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北京土著”凭什么唱响世界舞台?他的国际影响力到底有多“真”?

提到刘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内地乐坛的常青树”,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去何方”的悠扬。但若细问“刘欢是哪里的国际”,不少人可能犯嘀咕——他土生土长在北京,怎么就和“国际”扯上关系了?其实,这“国际”二字,从来不是靠头衔撑起来的,而是他用一辈子的音乐功底、跨文化的理解和无数次站在世界舞台上的硬实力,实打实“唱”出来的。

先说说他的“根”:北京胡同里走出的音乐“苗子”

1963年,刘欢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胡同里的童年没让他染上“京片子”的江湖气,反倒让他骨子里有了海纳百川的包容——胡同里的大爷爱听京剧,邻居家的阿姨爱哼评剧,学校里的音乐课又教他五线谱和交响乐。这些看似杂乱的文化碎片,成了他最早的音乐“拼图”。

刘欢是哪里的国际

1981年,他考入国际关系学院,主攻法国文学,这可跟音乐不沾边。但谁能想到?正是这段“跨界”经历,悄悄为他打开了国际视野——读雨果的诗时,他琢磨着怎么把文字的韵律转化成旋律;听法国香颂时,他注意到不同文化对节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后来他常说:“学外语和学音乐是相通的,都是要找到情感的‘共通语’。”

真正让他从“胡同歌手”变成“校园红人”的,是1987年。那一年,他还在读大三,偶然被老师推荐去录电视剧雪城的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录音棚里,制作人本来让他简单唱两句,结果他一张口,那种从胸腔里震出来的、带着少年意气的浑厚嗓音,直接把在场所有人都镇住了。这首歌后来火遍大江南北,连出租车师傅都能跟着哼——“刘欢”这俩字,算是第一次在全国人心里扎了根。

再聊聊他的“闯”:从央视舞台到世界音乐舞台

如果说“北京根”给了他文化底气,那“国际路”就是他用实力硬闯出来的。90年代初,国内乐坛还没太有“国际化”的概念,刘欢已经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开始把中国音乐往世界舞台上送。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张艺谋导演筹备开幕式主题曲,找到刘欢,希望他能写一首既体现中国气势,又能让外国观众听懂的歌。刘欢琢磨了半个月,把亚洲各国的音乐元素揉在一起,写出了亚洲雄风。这首歌后来成了亚运会的“代名词”,更让外国人第一次知道了——中国有个大高个,唱歌能“吼”出亚洲的气势。

但这还不够。刘欢心里清楚:“想让世界听懂中国音乐,不能光靠‘吼’,得让他们从旋律里感受到文化的温度。”1992年,他应邀参加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奥运会文化交流活动,和世界级音乐制作人 Quincy Jones(昆西·琼斯,迈克尔·杰克逊的御用制作人)合作。当时 Quincy Jones 问他:“中国音乐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刘欢没说空话,直接清唱了一段京剧西皮流水,又弹了一段古琴,唱了蒙古长调。Quincy Jones 听完,竖起大拇指说:“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声音’——既有灵魂,又有力量。”

从那以后,刘欢的“国际日程”越来越满:他登过纽约中央公园的露天音乐会,和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同台;他给好莱坞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把古琴和交响乐融合在一起,让全世界听到东方的“侠气”;他还连续多年担任央视青歌赛评委,每次点评都会说:“别光想着模仿欧美歌手,得找到咱们自己的‘音乐DNA’,那才是能走向世界的东西。”

现在我们来说说:他的“国际影响力”到底“真”在哪?

有人可能会说:“刘欢唱的都是中文歌,外国观众能听懂吗?”这话说对了一半——音乐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听懂歌词”,更在于“感受到情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欢在开幕式上和莎拉·布莱曼合唱我和你。那天的鸟巢,聚光灯打下,他用中文唱“我和你,心连心”,她用英文唱“同住地球村”,两种语言的旋律像两条溪流,慢慢汇成一片大海。当时有外媒评价:“这首歌没有复杂的技巧,却用最纯粹的歌声告诉世界——原来不同文化的人,心可以这么近。”这就是刘欢的“国际表达”——不刻意“讨好”谁,也不硬搬“元素”,只是真诚地把自己的文化讲出来,让别人感受到其中的温度。

还有一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2010年,刘欢在法国巴黎举办个人音乐会,现场一半是华人,一半是法国观众。他唱弯弯的月亮时,台下有人小声问:“这首歌讲的是什么?”旁边的法国老太太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是‘家’,我听出来了。”当千万次的问响起时,全场观众跟着节奏鼓掌,不分国籍,不分语言。那一刻,刘欢站在台上,笑着说了句:“你看,音乐这东西,从来不需要翻译。”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刘欢“北京籍”+“国际声”,凭什么是他?

凭的是他骨子里的“文化自信”——不觉得中文歌“土”,也不觉得国际风格“高级”,只是把最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凭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打磨”——一首好汉歌他唱了20多年,每次唱都有新感悟,却从不用“技巧”糊弄观众;更凭的是他对音乐的“敬畏”——不管站在多小的舞台,还是多大的国际场合,他永远把“唱好歌”放在第一位。

所以说,刘欢的“国际”,从来不是贴在身上的标签,而是他用歌声搭起的桥梁——一头连着北京的胡同,一头连着世界的舞台。这桥,不是一天建成的,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好音乐,能跨越山海,直抵人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