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再当新歌声导师,是“情怀牌”还是真想带出好苗子?

要说乐坛里谁既能扶“殿堂级”招牌,又敢几十年不碰综艺还总能出圈,刘欢算一个。

前阵子新歌声官宣导师阵容时,名单上“刘欢”两个字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了——“还以为是重播十年前的节目!”“刘老师这是‘回锅’了吗?”

其实仔细算算,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坐镇这个舞台了。2016年新歌声第一季,他就和那英、庾澄庆、周杰伦组过“导师天团”,当年他那句“音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真诚与否”,让多少参赛选手至今记得。

刘欢新歌声导师

可这些年,综艺邀约挤破头,刘欢却几乎消失在镜头前。有人说他“佛系”,有人骂他“高冷”,直到这次新歌声再度邀请,他居然点头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想借情怀刷存在感,还是真看中了那些想唱歌的年轻人?

一、他不缺流量,缺的是“想听真话”的耳朵

刘欢缺过流量吗?

想当年他在春晚唱好汉歌,全国人民跟着“大河向东流”吼;给北京人在纽约配主题曲,多少人跟着磁带反复听“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就连给游戏仙剑奇侠传写插曲,都能让一代人记住“蝶恋”的前世今生。

早就是华语乐坛“定海神针”级别的人物,早就不需要靠综艺证明什么。可这次答应当导师,他自己倒是很实在:“有人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年轻人唱歌的不少,但真正懂音乐、想把歌唱进心里的不多了。我听着就有点坐不住了。”

细想想,现在综艺里的“导师”们,要么忙着抢学员当“团宠”,要么为了节目效果放大“戏剧冲突”。但刘欢不一样——当年在新歌声后台,有个学员唱了首自己写的民谣,跑调了不说,歌词还特“拧巴”。其他导师都皱眉,他却录完音后把学员叫到身边:“来,你把最后那句‘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再哼一遍,告诉我为什么这里要降调?是你自己当时的状态,还是歌词里藏着点别的?”

那场比赛,他没按套路出牌,没把学员推向“爆点”,却让所有人都看到:他听的从来不是“技巧有多炫”,而是“歌里的那个人有没有站出来”。

二、当“导师”不是“教唱歌”,是“护住那点真心”

这些年总有人说“刘欢变了”,瘦了、话少了,甚至有人拿他头发少开玩笑。可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从来就没变过。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现在年轻选手都爱炫技巧,你怎么看?”他摆摆手:“技巧是工具,不是目的。你去菜市场买萝卜,摊贩非得给你表演‘用萝卜刻花’,你会买吗?萝卜的甜,还是得尝过才知道。”

这话听着像大白话,可现在还有多少导师敢跟选手说“别耍花样,唱真的”?

记得2016年有个学员选了一首特别老的英文歌,导师们都说“太冷门,大众接受不了”。刘欢却当场反驳:“新歌声找的是‘好声音’,不是‘流行爆款’。只要歌好,好自有人听。”最后那学员虽然没夺冠,却因为这首歌签了经纪公司,现在早就成了独立音乐人。

这次再回归,很多人期待他会不会“圆滑”了些。但前几天节目路透里,一段视频在网上传开了:有个选手唱摇滚唱到破音,自己站在台上手足无措。刘欢没急着拍按钮,而是拿着话筒对他说:“破音怎么了?你刚才那一声,让我想起年轻时候在酒吧唱歌,唱到嗓子冒烟也吼——你知道为啥不?因为那会儿心里憋着事儿,不吼出来难受。”

台下掌声一片,选手直接哭了。

这不就是刘欢当导师的“底色”吗?他从不把自己当“评委”,更像个蹲在观众席里的“老听众”,听得出你哪个音在抖,更听得出你哪句词在“装”。

三、情怀不是“贩卖回忆”,是让年轻人知道“音乐可以这样玩”

现在一说“情怀”,总有人觉得是“炒冷饭”。但刘欢的“情怀”,从来不是“我当年多厉害”,而是“我当年走的那条路,现在还能不能走通”。

当年他做音乐,没人告诉他“什么能火什么不能火”,他就凭着一股子“反正我喜欢,你们听听看”的劲儿,把摇滚、蓝调、民谣揉在一起,硬是唱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这次在新歌声,有工作人员透露,他专门花时间听了近几年所有参赛选手的原创Demo,“不为找‘下一个爆款’,就想听听现在年轻人心里装着什么——是爱情?是焦虑?是对这个世界的不服气?”

他曾在后台跟导演组提建议:“别总把镜头对准选手的家庭背景、‘逆袭故事’,多给他们点时间,让他们说说为什么选这首歌。音乐故事,有时候比煽情剧本更有力量。”

你说,现在还有哪个导师会较真到这种程度?

可刘欢就这么做了。他像守着老店的手艺人,不追求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就盯着手里的“料”——你是不是真用心了?你是不是还敢“不一样”?

写在最后:好的导师,是“光”,不是“聚光灯”

这些年看过太多“导师秀”:抢人时声嘶力竭,点评时引经据典,可节目一结束,谁还记得他们说过什么?

但刘欢不同。他坐那儿,不用抢话,不用搞气氛,只要一开口,整个舞台都静了。为什么?因为他身上那股劲儿——“音乐是件正经事,也是件快乐事,别整那些虚的。”

或许这就是新歌声请他回来的原因:现在不缺会“造星”的导师,缺的是愿意“点灯”的人。

你说,当其他导师都在讨论“这个选手能不能火”时,刘欢却在琢磨“这个选手的歌能不能传下去”,这算不算一种“逆向而行”?

但或许,正是这种“逆向”,才是音乐最该有的样子——不追着流量跑,而是等真心的人追上来。

至于他这次能不能带出“下一个刘欢”?谁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他在那儿,那些想好好唱歌的年轻人,至少敢站得更直了——因为他们知道,台下坐着个人,会认真听,会告诉他们:“唱下去,好着呢。”

这,大概就是“导师”二字,最该有的分量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