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杰伦扶着话筒转圈、那英叉着腰“怼”学员时,刘欢总穿着那件简单的衬衫,安静地坐在红色转椅上。有人说他“太严肃”,有人说他“话太少”,但第二季播完整整六年,仍有观众在评论区问:“要是刘欢还在当导师,现在的学员会不会少点浮躁?”
一、他不是“造星机器”,是“音乐的翻译官”
2017年新歌声第二季,刘欢已经是娱乐圈里“传说级”的存在——华语乐坛教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却愿意坐在综艺选秀的转椅上,给年轻人当“陪跑者”。
记得有个叫扎西平措的藏族选手,唱的是改编版的一面湖水。原曲空灵,他却加入了藏语念白和藏族长调,舞台上的他闭着眼颤抖着,像是在与神明对话。其他三位导师纷纷转身,周杰伦直接拍案:“这绝对是天生的音乐家!”转镜头切到刘欢时,他没有立刻点评,而是先问扎西:“你唱这首歌时,脑子里在想什么?”
扎西说:“我在想家乡的湖,想阿妈说的,水里有我们的祖先。”刘欢听完,沉默了几秒,才开口:“音乐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把心里的东西说出来。你做到了。”
后来扎西拿了冠军,很多人说他是“黑马”,但刘欢在后台跟节目组说:“这不是黑马,这是真金子。现在的年轻人太想‘红’了,反而忘了怎么‘真’。”
他从来不把学员当成“商品”。有个学员想改编我要的飞翔,加了太多电子节拍,唱得像个夜店歌手。刘欢没有直接批评,而是放了自己收藏的爵士版CD,说:“你看,改编不是为了改得‘不一样’,而是要改得‘更有道理’。你把翅膀上的羽毛都剪了,还怎么飞?”
二、那些“没被镜头拍下的细节”,才是最动人的
综艺剪辑总能造“人设”——把刘欢剪成“高冷学霸”,但熟悉他的观众都知道,他是转椅上“最会偷吃零食”的导师。
有个叫郭沁的17岁女生,唱船歌时紧张得手一直在抖。刘欢没说话,把自己桌上的保温杯推过去,说:“喝点热水,别紧张。我第一次上台,比你还抖,连麦克风都拿不稳。” 郭沁后来采访说:“刘欢老师说话时,眼睛里有光,让我觉得‘唱歌不可怕’。”
他也会“管闲事”。有个学员选了一首特别冷门的摇滚歌,其他导师觉得“太冒险”,刘欢却站起来说:“我觉得可以试试。你信我,我比你爸大十岁,我对音乐的判断,你该信。” 那一期学员的表演播出后,这首歌在网易云音乐上的点击量破了百万,评论里都是“因为刘欢老师听了这首歌”。
最让人难忘的是总决赛那晚。所有学员都唱得很“燃”,只有刘欢战队的张磊,抱着吉他唱少年锦时。唱到“三寸日光”时,他突然哭了,说自己从农村出来,爸妈卖粮食供他学音乐。摄像机扫过刘欢,他没有像其他导师那样欢呼,而是摘下眼镜,悄悄擦了眼角。后来他说:“我看见我爸妈的脸了。这些孩子唱歌时,想的不是‘我要赢’,是‘我想让为我付出的人骄傲’。”
三、六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在“怀念第二季”?
现在的选秀节目,总在比“谁的话题度更高”“谁的粉丝更能打”,但新歌声第二季像一股“清流”——没有“剧本”,没有“营销”,只有音乐。
刘欢常说:“选秀不是‘造星工厂’,是‘音乐课堂’。” 他从不对学员说“你要学我”,而是说“你要学你自己”。有个学员想模仿杨宗纬的哭腔,刘欢直接打断:“你知道杨宗纬为什么哭得动人吗?因为他唱的是自己的故事。你模仿来的,是眼泪,不是情感。”
他的战队里,没有“流量担当”,只有“音乐怪物”:扎西平措能把藏歌唱出灵魂,郭沁用17岁的嗓音唱尽人生初体验,张磊的民谣里有岁月的味道。他们后来有的成了音乐老师,有的开了小酒吧,有的还在跑Livehouse,但没人说“我后悔参加这个节目”,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了音乐而来”。
有人说刘欢“落伍”了——现在哪个综艺导师不“上镜”?不“造梗”?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真正的音乐,不需要包装;真正的导师,不需要“人设”。
写在最后:他让我们相信“认真是有用的”
六年过去了,新歌声已经停播,但刘欢在第二季里说过的话,很多人还记着:
“不要怕没人听,好的音乐会自己走路。”
“唱歌不是为了比输赢,是为了让听见的人心里动一下。”
现在的娱乐圈,太快了——太快“走红”,太快“过气”,太快“忘记初心”。但刘欢第二季的出现,像按下了暂停键。他让我们明白:原来真的有人,会把音乐当生命,把学员当孩子,把舞台当教堂。
所以那些年陪我们熬夜追新歌声的人,为什么唯独记住了刘欢的第二季?或许是因为,在那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他用最“笨”的方式,教会了我们最珍贵的道理:认真的人,永远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