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旗下除了吉克隽逸,还有多少“宝藏歌手”被我们错过了?

提到刘欢,大多数人脑海里跳出的或许是好汉歌里一声吼穿古今的豪迈,是我是歌手里用教科书式唱功镇住全场的“导师”,甚至是聚光灯下那个穿着朴素、话不多却一开口就让人起敬的音乐人。但很少有人会问:“刘欢旗下,还有谁?”

刘欢旗下

这个问题,连很多资深乐迷都可能愣一下。毕竟在流量当道的娱乐圈,“刘欢旗下”这四个字,似乎从来不是用来“造星”的标签,更像是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背后,藏着那些真正把音乐当信仰的人。

吉克隽逸:从“好声音”冠军到“民族+”的破局者,刘欢要带走的从来不是“流量”

刘欢旗下

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横空出世,吉克隽逸一身民族风装扮,用一首尘埃之光让刘欢转身。后来她在采访里说:“刘欢老师选我,不是因为我会‘炫技’,是因为他听到了我歌里的‘故事感’。”

这话说得对,但也不全对。刘欢选她,更看重的是“不被定义”。吉克隽逸当时融合了彝族音乐与国际流行唱腔,很多人觉得“太跳脱”,刘欢却在后台对她说:“别怕和别人不一样,音乐里最怕的就是‘复制’。”

刘欢旗下

夺冠后,吉克隽逸没像很多选手那样扎进综艺圈捞快钱,反而一头扎进录音室。刘欢给她牵线搭桥,从给电影杀破狼2唱宣传曲,到推出首张个人专辑吉克隽逸EP,里面的一首心歌木棉里,你能明显听出民族元素与布鲁斯、电子乐的碰撞——这不是“强行融合”,而是真正找到自己的根。

后来吉克隽逸去好莱坞拍变形金刚4,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刘欢却在采访里说:“演员和歌手,都是表达身份,只要她敢学、肯学,我就敢支持。”现在回头看,从即刻电音里把民族电子玩出新高度,到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用时光唱哭全场,吉克隽逸或许不是流量最高的,但绝对是走得最稳的“跨界者”。而这背后,是刘欢从一开始就定下的“长线思维”:要的是“歌手”,不是“网红”。

被忽略的“中生代”:刘欢带的艺人,从来不只看“一时爆红”

如果把刘欢的“旗下艺人”比作一座花园,吉克隽逸是那朵开得最艳的“山茶花”,那藏在中后段的“兰草”,可能更让人惊喜。比如刘欢多年的“徒弟”——张藜航。

这个名字你可能陌生,但如果你看过声临其境,一定记得那个给疯狂动物城里的“闪电树懒”配音,用0.8倍语速说出“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配音演员。他正是刘欢的学生,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跟着刘欢学了5年音乐制作。

张藜航曾在一次直播里说:“刘欢老师总说,‘做音乐要像熬粥,火到了,味儿自然就出来了。’”他现在不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但给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做音乐总监,给周深、谭维维等歌手编曲,每一首都透着“刘欢系”的细腻——不抢戏,却能让作品更有厚度。

还有刘欢工作室签约的民谣组合“南门中国街”,主唱杨乐曾背着吉他走遍云贵高原,把山歌、童谣写进歌里。刘欢听到他们的小样后,主动联系签约:“你们的歌里有‘土味’,但土得真诚,这在现在的音乐里太少了。”现在他们不出专辑,一年却能有200多场演出,大多是在高校、音乐节,观众不多,但场场有“回头客”。

刘欢的“旗下逻辑”:他要的不是“粉丝”,是“知音”

为什么刘欢的艺人总给人一种“不温不火”却“越活越久”的感觉?答案或许在他自己的一句话里:“我带人,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另一个刘欢’,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耳朵。”

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时,他从不纠结学员的技巧,总问一句:“你唱歌的时候,想让观众记住什么?”给吉克隽逸选歌,他避开当时流行的苦情歌,挑了首充满力量的尘埃之光,因为“她眼里有光”;给张藜航做指导,他让他少看流行榜单,多去听故宫里的钟鼓声,“好的节奏,都藏在生活里”。

这种“不功利”,让刘欢的“旗下”从来不是一个“造星工厂”,更像是一个“音乐庇护所”。这里不追求热搜和流量,只在乎作品里有没有“真心”。就像吉克隽逸现在,依然每年回凉山支教,教孩子们唱彝族童谣;张藜航守着工作室,为好作品熬夜编曲;南门中国街还在小舞台上唱着没人听的山歌——他们或许不是娱乐圈的“顶流”,却都是刘欢口中的“音乐里的老实人”。

所以下次再问“刘欢旗下还有谁”,或许我们该先想想:为什么我们只记得一个吉克隽逸?是因为刘欢带的艺人,从来不需要靠“曝光”来证明自己。他们就像陈年的酒,不在聚光灯下晃悠,却在懂的人心里,越品越有味。

毕竟,真正的好音乐,从来不怕被藏起来——因为它会自己发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