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抢到”扎西平措?这波“抢”背后,藏了多少音乐人的“较真”与“偏爱”?

2017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扎西平措一亮相就带着雪山融水般干净的嗓音,藏地民谣的质朴与现代编曲的碰撞,让他成了那英组里最特别的存在。决赛夜,当那英笑着抱怨“刘欢你可别想挖我的人”,刘欢只是晃着酒杯,嘴角带着藏不住的笑意说“这孩子,我得盯着点”——谁也没想到,这句“盯着”,后来真成了行业里传开的“刘欢抢到扎西平措”。

刘欢抢到扎西平措

从“导师的惦记”到“并肩的同行”:这“抢”不是抢,是“托举”

要说刘欢和扎西平措的缘分,得从好声音的导房间说起。当时扎西平措唱完一面湖水,后台的音乐总监就偷偷说:“这孩子的嗓子,像未被雕琢的玉石,少了点打磨,但那份天然,现在的市场太缺了。”刘欢坐在导师席上,手里的笔在记分牌上敲了又敲,赛后拉着扎西平措聊了半小时,从音域跨度说到藏语发音的韵律,“你的声音里有故事,但不能只让故事留在雪山里。”

刘欢抢到扎西平措

后来那英组的学员淘汰赛,扎西平措因为改编不够“炸”险些出局,刘欢直接上台拿起话筒:“我替他加一段和声,你们听,藏语的颤音和欧美蓝调的转音,放一起会是什么味?”那清冽的高音里,突然揉进一丝刘欢特有的、醇厚的胸腔共鸣,像给雪山披上了暮光——那一刻,台下的观众才明白,这位“乐坛常青树”的“抢”,不是挖角,是怕好苗子被埋没。

音乐的“抢手”:好作品从不缺“争夺”,缺的是“看见”

很多人说“刘欢抢扎西平措”,其实是扎西平措的“民族音乐基因”太戳人。他的歌里,有牧民对着星空唱的古调,也有年轻人喜欢的电子节拍,这种“混搭”不是刻意迎合,而是生长在他骨子里的自然。刘欢后来在采访里说过:“现在市场上总说‘民族风’,但很多都是表面贴标签,扎西平措不一样,他让藏地音乐活了过来。”

果然,节目结束后,刘欢直接邀请扎西平措参与自己的“世界音乐计划”,带着他跑了云南、青海、西藏的小县城,采风、写歌、录小样。在丽江的一个纳古村里,扎西平措跟着当地老艺人学“笛哩美”调式,刘欢蹲在旁边用手机录着,回头还跟编曲组说:“这段吟唱不能修,要保留老艺人嗓音里的沙哑,那是岁月的质感。”后来这首歌成了专辑里最被海外乐评人称赞的曲目,说它“让世界听见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不是标本,是流动的河流”。

比“抢资源”更珍贵的,是音乐人的“惺惺相惜”

娱乐圈里,“抢”字总带着点硝烟味——抢资源、抢番位、抢流量。但刘欢和扎西平措的故事里,“抢”更像一场双向奔赴。扎西平措曾说:“刘欢老师从不把我当‘徒弟’,是‘同行者’,他会问我‘你觉得这里的和弦应该更尖锐还是更柔软?’,哪怕我说的和他想的不一样,他也会点头说‘试试看’。”

有次录音到凌晨,扎西平措累得靠在沙发上打盹,刘欢把自己的大衣盖在他身上,回头对工作人员说:“别催他,好音乐得‘熬’,就像藏区的糌粑,得慢慢揉才有劲。”后来这首歌火了,有人说“扎西平运气好”,只有知道幕后的人清楚——哪里是运气,是刘欢那句“盯着”,扎西平措那句“较真”,两个人把对音乐的较真拧成了一股绳。

说到底,娱乐圈从不缺“抢眼”的戏码,但真正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争夺本身,而是那些为好作品“抢时间”、为好声音“抢舞台”、为好音乐人“抢机会”的真心。刘欢和扎西平措的“抢”,抢的不是谁的名字能排前面,而是让更多人听见:中国的音乐,从来不是只有一种声音。当扎西平措现在站在舞台上,唱着融合了电子和民歌的新歌时,台下总有年轻观众喊“扎西老师,刘欢老师说的没错,你就是宝藏”——你看,好的“抢”,最后都会变成让更多人发光的“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