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坐镇我是歌手为何收视却不如预期?实力唱将的“高开低走”背后藏着什么?

2016年,我是歌手第四季开播前,整个娱乐圈的目光都聚焦在“请来了刘欢”这个爆炸性消息上。作为中国内地乐坛教父级人物,刘欢的加盟被普遍认为能再创收视奇迹——毕竟前几季有韩红、邓紫棋等实力派坐镇,都曾掀起过全民追看的热潮。可谁也没想到,这位被捧上“神坛”的歌手,竟在收视数据上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答卷:首播收视破2后一路下滑,决赛夜甚至跌出同时段前三。问题出在哪儿?是节目不够好,还是刘欢“水土不服”?

从“国民期待”到“收视落差”:刘欢的光环为何没“撑”起收视?

我是歌手走到第四季,早已不是普通音乐综艺,而是成了全民讨论的文化现象。观众期待看到的,不只是“唱得好”,更是“有故事”“有冲突”“有爆点”。刘欢的履历有多“硬”?集作词、作曲、演唱于一身,央视春晚常客,连续21年担任青歌赛评委,甚至有人调侃“刘欢老师开口,地球都得安静三分钟”。可这么一位“音乐活化石”,为何没能像邓紫棋第一季那样,让观众跟着哭跟着嗨?

刘欢我是歌手收视率

风格“太高冷”,大众共鸣不足。 刘欢在节目中选曲多为暗香城里的月光往日时光这类偏重叙事和情怀的作品,技巧无可挑剔,但少了“抓耳”的记忆点。普通观众听歌,大多想的是“好不好听”“会不会唱”,而刘欢的歌更像“艺术品”——需要静下心来品,却很难“单曲循环”。相比之下,韩红在第三季唱天亮了时,背后故事的感染力直接拉满;李健的贝加尔湖畔,则靠“诗人歌手”的标签圈粉无数。刘欢不是没情感,但他的情感太“内敛”,观众隔着屏幕感受不到那种“近在咫尺的冲击力”。

综艺感“太匮乏”,剪辑放大了“距离感”。 翻看当年的节目片段,刘欢大部分时间都在安静地听歌、礼貌地鼓掌,点评时也多是“音乐需要沉淀”“这个音准处理得很细致”这类专业但“冷”的话。综艺节目的本质是“娱乐”,观众想看明星的“真实反应”:被淘汰时的落泪、比赛时的紧张、甚至偶尔的“小情绪”。可刘欢全程像“旁观者”,连导师点评环节都带着一股“上课”的严肃感。后期剪辑似乎也没找到他的“流量密码”——没有搞笑片段,没有冲突镜头,甚至连个“私下聊天”的特写都少之又少。观众不知道刘欢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只知道“他是一个很厉害的歌手”,这种“符号化”的形象,自然难以形成黏性。

收视率的“锅”,不该只让刘欢背

当然,把收视失利全归咎于刘欢,未免太片面。我是歌手第四季本身的“生态”早已发生变化:前几季积累的“新鲜感”逐渐消退,观众对“纯竞演”模式开始疲劳;同时,同期王牌对王牌欢乐喜剧人等喜剧综艺强势崛起,抢走了大量轻松向的观众。更重要的是,刘欢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和其他歌手不同——他不是来“争冠军”的,而是来“做音乐标杆”的。

节目组可能也高估了“实力派”的号召力。当年请来韩红,她有“国民妈妈”的亲民形象,加上天亮了这种自带泪点的歌曲,很容易引发情感共鸣;邓紫棋则是“新生代突围者”的剧本,年轻人喜欢她的个性,喜欢看她从“小甜豆”到“实力唱将”的成长。可刘欢呢?他不需要“证明自己”,观众对他的定位永远是“老师”“前辈”——这种“俯视感”让观众很难代入“追星”心态。就像观众会为选秀选手的晋级欢呼,却很少为教授的论文获奖激动一样,刘欢的“权威性”反而成了收视的“绊脚石”。

十年后再看:刘欢的“失败”,反而成了综艺的“清醒剂”

如今回看我是歌手第四季,刘欢的“收视失利”反倒成了一次“拨乱反正”的契机。后来的音乐综艺,开始更注重“音乐性”与“娱乐性”的平衡:声入人心用“美声+流行”吸引年轻观众,天赐的声音靠“音乐合伙人”的化学反应制造话题,歌手2024则邀请那英、汪苏泷等风格迥异的歌手,兼顾大众审美与小众圈层。

刘欢的“不接地气”,恰恰提醒了行业:不是所有“厉害”的人都能成为“综艺爆款”。综艺需要“光环”,但更需要“烟火气”。观众愿意为才华买单,但前提是他们能“看到”这个才华背后的“人”——可能是严谨的刘欢会因为队员淘汰偷偷叹气,可能是温柔的郎朗会在后台给选手弹琴,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才让明星从“神坛”走下来,走进观众心里。

所以,刘欢在我是歌手的收视表现,不是“失败”,而是一次“成功的试错”。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实力,从来不需要靠收视率证明;而好的综艺,也不该只用数据衡量——当一个音乐教父愿意放下身段,站在综艺舞台上,本身就是对音乐最大的尊重。至于收视?或许,它该是用来衡量“娱乐性”,而不是“艺术性”的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