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乐坛绕不开的“丰碑”三个字就浮现在眼前——他是唱过好汉歌能让万人跟着吼的“大哥”,是唱过千万次的问能让整个华语乐坛静下来的“歌者”,站在讲台上时是严肃的刘教授,回到录音室里是挑剔的艺术家。很多人说:刘欢的舞台,是不需要“跨界”的,他本就是华语音乐的“顶流天花板”。
可偏偏就是这个“天花板”,去年悄然出现在了跨界歌王的报名名单里。消息传出来时,连做了十年娱乐运营的我都愣了:以刘欢的地位,还需要用“跨界”来证明什么?直到节目播出后,我才在后台采访里听他说出实话:“站了这么多年讲台,有点想念舞台上的汗水和灯光了。我想看看,除了‘刘老师’,还能唱出什么样的自己。”
另一边的小沈阳,几乎是另一个极端。2009年,那个穿着花裤衩、扭着秧歌的“刘能”火遍全国,有人笑他“没文化”,有人骂他“low”,可没人能否认,他让多少人记住了“小品也能这么玩”。可很少有人知道,小时候的小沈阳,梦里一直是当歌手——跟着爸爸在工地干活时,哼的是样板戏;在县城小酒馆驻唱时,唱的是张学友和Beyond。后来偶然被赵本山发现,阴差阳错成了喜剧人,音乐反倒成了“副业”,连他自己在采访里都笑:“别人只知道我能逗乐,不知道我手机里存的歌比包袱还多。”
所以,当刘欢和小沈阳站在同一个跨界歌王的舞台上,与其说是“跨界”,不如说是“两个老男孩的初心相遇”。
刘欢的“跨界”,是放下“刘老师”的包袱,去做一个“学生”。节目里,他选了一首冷门的法语歌玫瑰人生,没有炫技的高音,却用近乎呢喃的语气唱出了人生的沧桑。当评委问为什么要选这首歌时,他擦了擦汗说:“年轻时总觉得唱歌要‘飙’,现在才明白,最好的音乐是把故事揉进旋律里,像和老朋友聊天。”现场观众有人笑,有人落泪——那个我们以为永远“高高在上”的刘欢,原来也有这样柔软的一面。
小沈阳的“跨界”,是把“包袱”变成“燃料”。他唱一笑倾城时,舞台中间突然升起一个旋转木马,他穿着西装,像个大男孩一样唱“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台下观众开始还以为是搞笑,直到他唱到“时间慢下来,秋叶散开”,声音突然哽咽——原来这首看似甜腻的歌,是他写给女儿的生日歌,女儿出生那年,他刚拍完大笑江湖,每天收工回家都会抱着女儿唱几句。那一刻,没人再记得他是“小品王”,只看到一个父亲最真的爱。
有网友说:“刘欢和小沈阳的舞台,像一杯酒和一碗粥,喝着不搭,喝下去却特别暖。”说得太对了。这么多年,跨界歌王办了四季,为什么观众总盼着“跨界”?因为我们看的不只是唱歌,而是看那些在“本职”发光的人,如何在另一个领域里“撞”出新的火花。刘欢用他的严谨告诉所有人:跨界不是“玩票”,而是对艺术的敬畏;小沈阳用他的真诚告诉大家:跨界不是“抛弃”,而是把埋在心底的火重新点燃。
就像后台工作人员说的:“刘欢老师来之前,我们担心他放不下身段;小沈阳来之前,我们怕他紧张到忘词。结果呢?刘欢每天最早到排练室,帮年轻歌手改歌词;小沈阳临上场前,还在对着镜子练微笑,说‘我可不能让大家失望’。”
所以,当刘欢和小沈阳同台的那一晚,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时,我忽然懂了:真正的“跨界”,从不是流量和噱头,而是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用最真诚的方式,告诉你——无论你走得多远,都别忘了为什么出发。
这盘棋,跨界歌王下得妙,但更妙的是我们看到了两个“老男孩”的初心未改。毕竟,在这个速食的时代,能有人愿意放下光环,重新出发;能有人愿意撕掉标签,认真追梦,本身就是一场最动人的“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