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嵊州,一场越剧与流行音乐的碰撞,你可知他的艺术之路藏着多少绍兴密码?”

提到刘欢,大多数人会想起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弯弯的月亮里“岁月啊你带不走”的深情,或是春晚舞台上那个西装革履、声音厚重的“音乐教父”。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把中国风唱到世界级的大师,艺术DNA里其实藏着一个来自浙江嵊州的“越剧密码”。而嵊州——这个被誉为“越剧之乡”的小城,又如何与这位流行音乐泰斗,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艺术对话?

刘欢嵊州

他从越剧里“偷”来的旋律,成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刘欢的音乐里,总有股“说不清的中国味”。有人说是古典乐的底蕴,有人说是民歌的基因,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份“味”的源头,或许来自他童年的“越剧启蒙”。

刘欢嵊州

1963年,刘欢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浙江绍兴人。在老家的时光里,母亲总爱哼几句嵊州越剧,那些缠绵婉转的唱腔,像绍兴黄酒的后劲,悄悄渗进了他的童年。“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十八相送’,母亲用绍兴方言唱,比戏台上的更有烟火气。”刘欢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那时候不懂戏词,只觉得那声音像流水,能淌进心里。”

这份“流水般”的记忆,成了他日后创作的隐形密码。1997年,电视剧水浒传需要一首主题曲,导演张纪中对刘欢说:“要写出梁山泊的‘江湖气’,又要有中国人的‘骨气’。”刘欢想了很久,突然想起母亲唱的越剧——那种拖腔里的顿挫,小生唱腔里的飒爽,不正适合梁山好汉的豪迈吗?于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的起句,借鉴了越剧“导板”的高亢;而“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转折,又藏着小生唱腔里的“硬朗”。后来这首歌火遍全国,成了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旋律,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根,可能在嵊州的戏台子上。

刘欢嵊州

就连弯弯的月亮,那首婉转如溪流的歌,也藏着越剧的影子。“越剧里‘尺调腔’的婉转,讲究‘腔随情转,字正腔圆’,”刘欢在音乐分享会上说,“写这首歌时,我想起母亲唱的‘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那种柔,是越剧教我的。”

嵊州:不是偶遇,是越剧的“反向奔赴”

2019年,刘欢第一次来到嵊州。这个笼罩着水汽的小城,老街上有老人摇着蒲扇听越剧,茶馆里三弦与板胡的合奏混着龙井香,连空气里都飘着“落地唱书”的烟火气。他走进“越剧小镇”,看年轻演员在古戏台上排练碧玉簪,听80岁的非遗传承人用嵊州方言唱“林黛玉进贾府”,突然红了眼眶:“这才是活的传统啊。”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采风,更像一场“艺术反向奔赴”。嵊州是越剧的故乡,这个诞生于1906年的剧种,从“落地唱书”的街头卖艺,到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国粹,始终带着小城里的韧劲与灵气。而刘欢,这位用流行音乐“活化”传统的艺术家,恰好成了嵊州与年轻一代之间的桥梁。

2022年,嵊州“越剧新生节”上,刘欢特意与嵊州越剧团的青年演员合作,用交响乐重新编排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以前的越剧是‘一桌二椅’的写意,现在能不能用交响乐的‘宏大’,衬托出‘化蝶’的浪漫?”当管弦乐与越剧的“尺调腔”交织,台下的年轻人举着手机闪光灯,跟着哼“十八相送”,刘欢突然明白:“传统不是老古董,它有自己的生命力,只是需要一把钥匙。”

而这把钥匙,或许就是嵊州与刘欢的默契——一个守着传统根脉,一个用创新为传统“浇水”,最终让越剧这棵老树,长出了新的枝桠。

当“越剧之乡”遇到“音乐教父”,传统会变成什么样?

有人说,刘欢是“越剧的知音”;也有人说,嵊州是“刘欢的艺术原乡”。但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IP”,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传统“活”在当下。

在嵊州,你看得到这种“活”: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平台教“嵊州越剧操”,00后演员用摇滚腔唱穆桂英挂帅,连小学生都能哼出“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而在刘欢的音乐里,你看得到这种“融”:他用电子乐改编云南映象,用京剧念白写胡雪岩主题曲,甚至把越剧的“清板”藏在流行歌曲的间奏里。

就像他去年在嵊州说的:“传统不是让你守住过去,而是让你带着过去,走向未来。”当“越剧之乡”遇到“音乐教父”,碰撞出的不是“老与新”的对立,而是“根与叶”的共生——嵊州为刘欢提供了传统养料,刘欢为嵊州打开了年轻窗口。

下次再听刘欢的歌,不妨多留意那些藏在旋律里的细节:可能是好汉歌里的一句越剧拖腔,可能是弯弯的月亮里的一句绍兴方言,甚至是他歌声里那份“柔中带刚”——那正是嵊州越剧教他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既要有婉转的深情,也要有硬朗的风骨。

原来,最好的传统,从来不是刻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像刘欢和嵊州这样,被一代代人带走,又一代代人带回来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