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是翻翻音乐制作人的朋友圈,可能会刷到一条奇怪的内容:“刚听完刘欢岐的Demo,怕不是被施了魔法?这旋律听得我想把键盘砸了重学。”配图是一张皱巴巴的谱子,上面画满了狂草般的修改痕迹。底下评论里,一堆平时藏得比文物还深的音乐人纷纷冒泡:“求链接,别藏着了!”“这哥们儿到底什么来头?”
说真的,娱乐圈每天冒出的名字能绕三圈,但像“刘欢岐”这样,没靠热搜刷脸,没靠综艺露肉,却能让业内人士自动“顶礼”的,这些年一只手都能数过来。他到底是谁?是隐居山林的音乐怪才,还是被埋没的“扫地僧”?
先说说怎么认识他的。今年年初,给某顶流歌手写歌的张亚东在一个直播里闲聊,主持人突然问:“最近有哪个新人让你眼前一亮?”张亚东停了半天,灌了口茶:“……刘欢岐。你们没听过?那对了,他反正也没想让你们听过。”这段对话后来被传出来,直接上了音乐圈的热搜词条(当然,也只是音乐圈),有人翻出他早年给 indie 乐队做的编曲,发现那首当时小众得可怜的飘在风里的诗,歌词里那句“我们都是没根的蒲公英,却非要学风筝往高处飞”,现在居然成了短视频里BGM的“顶流”。
但刘欢岐自己呢?你去搜他的社交账号,最新一条停留在三年前,是一张落满灰的钢琴照片,配文:“今天它不开心,我也没心情写歌。”助理说他平时连微信朋友圈都很少发,更别说接受采访。“他不是低调,是‘隐形’。”合作过的新人歌手周兴哲在后台跟我聊天时苦笑,“我找他写歌,是通过他以前的老师牵线,老师打了一圈电话,最后说‘你要不直接去琴房找他?他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在XX琴房给学生上课’。”
琴房里的刘欢岐是什么样?我去蹲过两天,发现他跟想象中的“音乐怪咖”完全不一样。穿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说话带点天津口音,给学生改作业时会把谱子拍在桌上:“这和弦你对着钢琴弹一百遍,告诉我它为什么卡在这儿。”等学生弹对了,自己会抄起吉他随手一拨,整个空间都活了。有次一个女生哭着说写不出情歌,他没劝,反而讲了个自己三十岁时的糗事:“那时候追一姑娘,写了首雨天的广场,结果人家说‘广场舞的曲子都比这欢快’。”学生们笑成一团,那女生最后真写出了一首歌,叫笨蛋才写情歌。
有人说他“怀才不遇”,毕竟那么多口水歌火遍大江南北,他的歌却像“藏在衣柜底下的宝贝”。但他自己好像不care。有次音乐节请他做开场,主办方怕他冷场,建议他加伴舞、换LED屏,他摆摆手:“我就带把吉他,麦克风都不用。”结果那天,全场几万人手机电筒晃成星海,他坐在小板凳上唱飘在风里的诗,唱到最后一句,连后台的工作人员都忘了鼓掌,光顾着擦眼泪。
为什么圈里人这么服他?我觉得是“较真”。给电影写配乐时,导演说“这里要一点悲伤”,他愣是改了28个版本,每个版本情绪都不一样,最后导演急了:“你就挑一个最悲伤的啊!”他却说:“你说的‘悲伤’是深夜失恋的,还是亲人离世的?这俩根本不是一码事。”后来导演认输:“你说了算,反正你比我妈还了解我的心思。”
现在总说娱乐圈“浮躁”,能沉下心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但刘欢岐好像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在意是不是“爆款”,不琢磨怎么上热搜,甚至不关心有没有人听他的歌。他总说:“音乐这东西,要是总想着讨好别人,还不如不写。”
前几天我又翻出那首飘在风里的诗,评论区有条新留言:“听了三年,今天突然听懂‘蒲公英学风筝’那句话——我们都在拼命抓点什么,其实飘着也挺自由啊。”不知道刘欢岐看到会笑还是会皱眉,但或许,这就是他的歌最厉害的地方:你没想传播什么,却有人因为你,找到了自己。
那问题又来了:这样的“隐形人”,娱乐圈还需要多少个?或者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放下对“流量”的执念,好好听一首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