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娱乐新闻,看到刘欢的名字出现在电视剧导演一栏时,我差点没把手机惊掉。要知道,这位在华语乐坛封神了快四十年的“歌王”,自从好汉歌一开口就刻进了多少人DNA里,后来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哪首不是时代记忆?就连歌手里随便一开口,都能让观众起一身鸡皮疙瘩。他突然跑去拍电视剧,这事儿比他唱流行歌还让人意外——刘欢导演,这剧本他是怎么想的?
一、从“歌坛常青树”到“导演新人”:刘欢的“跨界”不是突然
其实要仔细想想,刘欢和“故事”二字,早就分不开了。
他的歌里哪首没故事?好汉歌唱的是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从头再来是普通人的坚韧,共和国之恋藏着对家国的深情。这些年他除了唱歌,还参与过音乐剧电影之歌的创作,给纪录片故宫配乐,甚至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时,总强调“音乐要传递情绪和内容”——说白了,他骨子里就是个“讲故事的能手”。
更早之前,他在北任教时,就带着学生搞过舞台剧;私下里聊起电影,他说过“镜头比音符更会捕捉细节”。这些零散的信息拼起来,突然就不难理解:他不是心血来潮跨界,而是把对“故事”的渴望,从音符挪到了镜头前。
二、刘欢导的剧,会是什么“味儿”?
既然是新人导演,观众最关心的肯定是:他导的剧,会像他的歌一样“有味道”吗?
我想,大概率不会是现在流行的甜宠、爽文套路。刘欢的歌里,从来没有“悬浮”的东西——他唱的永远是普通人的悲欢,是岁月里的沉甸甸的情感。所以他的剧,估计也会像他的人一样,带着“较真”的劲儿:
剧本上,估计要“咬文嚼字”。他当年唱好汉歌时,为了找一个“大河向东流”的“东”字,反复琢磨了好久,生怕丢了北方汉子的豪迈。选剧本时,估计他也得看故事是不是扎心,人物是不是立得住,台词能不能经得起咂摸。
音乐上,肯定少不了“刘式情感”。他导剧,说不定自己包揽配乐。就像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千万次的问,音乐早就成了故事的灵魂。他的歌有股“人味儿”,一听就让人共情,到时候剧里的BGM,估计能让人边看边落泪。
演员选角,估计要“服人”。他当年在好汉歌里选韩磊当伴唱,在歌手里帮谭维维编曲,看人眼光毒辣得很。选演员时,估计不看重流量,更看重“能不能把人物演活了”——就像他唱歌从不飙高音炫技,却总能唱到人心坎里一样。
三、为什么是现在?刘欢的“时间账”
60多岁的人了,名利什么早就不缺了,为什么这时候去导剧?
或许对他来说,人生到了某个阶段,就想做点“没做过但想做的事”。他之前在采访里说,“到了我这个年纪,该试的都得试试,不然老了后悔”。就像当年他放弃体制铁饭碗下海唱歌,后来从美声转流行,现在从音乐转影视——他骨子里就藏着股“不服老”的劲儿,总想看看自己还能走多远。
现在的娱乐圈太需要“刘欢这样的导演”了。满屏的流量剧、快餐剧,故事经不起推敲,情绪虚假得让人出戏。而刘欢这样的老艺术家,有专业度,有口碑,更有对内容的敬畏。他站出来导剧,说不定能给行业泼一盆冷水:告诉那些拍剧的人,“好故事,才是硬道理”。
四、结语:等刘欢的剧,就像等他的“新专辑”
其实仔细想想,刘欢导电视剧,我们观众不该意外,该惊喜。
毕竟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凤凰于飞,他用四十年的歌告诉我们:真正的好东西,从来不怕慢。现在他把这股劲儿用在导剧上,估计也会像他写歌一样,沉下心来打磨,哪怕三年五载,也要整出个“有魂”的作品。
所以与其说“刘欢跨界”,不如说他终于找到了另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就像他歌里唱的“心若在,梦就在”,只要心里还装着对艺术的热爱,他走到哪儿都是“刘欢”。
至于他导的剧到底怎么样?咱们就搬好小板凳等着——就像当年等他的新专辑一样,等他慢慢给,咱就慢慢品。反正刘欢的东西,从不让人失望,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