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当年那句“周杰伦的天赋,但缺了点沉淀”?乐坛“活化石”的话,到底在敲打谁?

话说当年,刘欢老师在某个音乐访谈里提到周杰伦,来了句挺有意思的话:“这小子,旋律天赋是真没得说,乐感也绝,但有时候是不是太‘冲’了点?少了点咱们老一辈说的‘磨’。”这话要搁别的艺人身上,可能早炸锅了,但搁周杰伦身上,反倒让不少人琢磨了好久——刘欢是谁?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唱歌、作曲、教学样样能打,连格莱美都请他当评委的人物。他这么说周杰伦,到底是“鸡蛋里挑骨头”,还是藏着点“过来人”的真心话?

刘欢的“直言”,从来不是随便说说

要聊这个,咱得先明白刘欢的“分量”。上世纪80年代,他靠少年壮志不言愁火遍全国;90年代,弯弯的月亮好汉歌成了几代人的记忆;现在上了歌手中国好声音,随便开口一句话都能被乐迷当“金句”。他最看重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音乐本身的“根”与“魂”——作曲不能光靠灵光一闪,歌词得有琢磨的劲儿,唱更得是“情感到位”,这不仅是他的标准,也是他带学生时的铁律。

刘欢对周杰伦的评价

所以当年聊周杰伦,他确实没“捧杀”。你看他说“天赋绝”,那是真认可:周杰伦16岁写歌,19岁被吴宗宪发现,21岁第一张专辑Jay直接横空出世,星晴龙卷风黑色幽默……随便一首放到现在,旋律还是能跟着哼。刘欢作为作曲家,一听就知道这孩子“乐感是天生的”,能把R&B、中国风、说捏得这么服帖,当时确实没几个人能干出来。

但那句“太‘冲’了点,缺了磨”,说白了,是对“成长节奏”的琢磨。周杰伦刚出道那会儿,一年一张专辑,甚至一张专辑里恨不得塞12首歌,创作量吓人,但也确实有人觉得“有些歌旋律是炸,但后劲儿不足,词也像赶着写出来的”。这不是说他歌不好听,而是刘欢觉得:天赋是把“双刃剑”,太快了,怕根基不稳——就像好木材,得慢慢晒、慢慢雕,才能成栋梁。

周杰伦的“沉淀”,后来熬出来了么?

要说刘欢是不是“说中了”,咱得看看周杰伦后来的路。刚出道那几年,他确实“冲”:范特西叶惠美一张比一张狠,双截棍以父之名七里香……旋律上头到不行,但也有人吐槽“有些歌光顾着炫技,故事没讲透”。这大概就是刘欢担心的“太冲”——光想着“新”,忘了“深”。

可从依然范特西开始,尤其是我很忙魔杰座之后,周杰伦慢慢“沉”下来了。稻香里有市井烟火,烟花易冷有历史厚重感,说好的幸福呢把情歌写进了骨头缝里……再到后来的Mojito最伟大的作品,他不再只追求“快”和“新”,而是开始琢磨“怎么把流行音乐做出‘传唱价值’和‘时代记忆’”。

你看他现在开演唱会,唱双截棍时全场大合唱,唱青花瓷时突然安静下来,连刘欢都曾在节目里说:“现在听他唱歌,跟当年不一样了,那时候是‘技术’,现在是‘灵魂’。”这不就是刘欢当年说的“磨”吗?天赋是种子,但得靠时间浇灌,才能长成大树。

乐坛前辈的“敲打”,到底是苛刻还是慈悲?

其实咱换个想,刘欢要是真觉得周杰伦“不行”,根本懒得提他。当年他提这话的时候,周杰伦已经火得一塌糊涂,他作为前辈,完全没必要“踩一脚”。他这么说,更像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鞭策——就像师傅看着徒弟有把子力气,却总想一步登天,得提醒他“底子要扎实”。

你看华语乐坛,多少天赋异禀的人,就是因为“太冲”,要么昙花一现,要么后期乏力。刘欢的“直言”,其实是在给行业立个标杆:音乐这行,没有“一劳永逸”,只有“慢慢沉淀”。周杰伦后来能成为“周董”,能火20年还不倒,恰恰证明他听懂了前辈的敲打——天赋是用来“起飞”的,但沉淀才是让你“飞得稳”的翅膀。

现在回头再看刘欢那句评价,哪是“挑刺”?分明是一个乐坛老炮儿,对后辈最实在的期许:“你有天分,但别让天分困住你,慢慢磨,才能成气候。”

说到底,刘欢和周杰伦,其实就是华语乐坛的“两代人的对话”:一个代表着“传承”与“匠心”,一个代表着“创新”与“突破”。刘欢的“敲打”,让周杰伦在快时代里慢下来;周杰伦的“成功”,也让证明:天赋需要沉淀,创新离不开根基。

那话说回来,你觉得现在的音乐圈,还缺不缺这种“不唱赞歌,只说实话”的“刘欢式”前辈?而我们听到的歌,又有多少是真正“磨”出来的,而不是“赶”出来的?这事儿,值得每个乐迷琢磨琢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