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好汉歌凭什么火了28年?刘欢一首歌藏着中国人的肝胆相照?

1998年的夏天,谁家电视里没响过“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那时候的街边小卖部,音像店最显眼的位置摆着印着刘欢头像的磁带,歌词本都卷了边,可还是能听见街坊邻居哼着“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二十多年过去,手机APP里的歌单换了又换,可只要前奏一起,多少人还是会跟着摇头晃脑,连嘴边的瓜子都忘了磕?这首歌,就是好汉歌;唱它的人,是刘欢。

刘欢好汉歌怎样

要说好汉歌怎么来的,得先聊聊那部让几代人熬夜追的水浒传。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开拍,导演张纪中琢磨着:这不是一群“替天行道”的好汉故事吗?主题曲得有“江湖气”,还得有“人情味”。于是他找到音乐人赵季平,谁成想赵季平听完哈哈一笑:“找刘欢啊,这歌非他不可。”

那时候的刘欢,早就凭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成了“内地乐坛大哥大”,可他答应得痛快——不为钱,就为那股子“好汉劲儿”。他跟赵季平说:“水浒好汉不是莽夫,是有人性有温度的,这歌得唱出他们的‘江湖梦’,也得唱出老百姓心里的‘英雄情’。”

刘欢好汉歌怎样

你有没有发现,好汉歌的歌词一点都不“文绉绉”?“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你有我有全都有,风风火火闯九州”,全是老百姓张嘴就来的大白话,可怎么就这么有“筋骨”?刘欢后来解释:“好汉说的话,哪能用典故堆?得像山东大汉喝酒,直接、痛快,还得带点粮仓里的烟火气。”

更绝的是旋律。赵季平把山东民歌、河北梆子的调门揉了进去,开头那一声“嘿哟”,就像老船夫喊号子,一下子把人拽到黄河边上。可你细听,副歌部分又藏着美声的底气——刘欢没用那种“挤破嗓子”的唱法,而是把声音压在胸腔里,像老牛耕地,不快,可每一锤都砸在地上。比如“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吼”字,他没喊破音,而是从丹田往上涌,带着点年长好汉的“无奈”和“担当”,好像在跟你说:“小伙子,这事得管,但别太莽。”

很多人说“刘欢一开口就是好汉歌”,其实他为了这首歌“憋”了很多。录音时他跟导演说:“别给我修音,我就要这一口‘真气’。”有一句“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走”,唱到第三遍,他嗓子有点哑,录音师说“刘老师,重来一条吧”,他摆摆手:“就这样,好汉哪有不带沙哑的?”后来听成品,你会发现那沙哑里全是故事——是宋江的无奈,是李逵的鲁莽,是武松的孤傲,也是无数普通人在生活里“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气。

更难得的是,这首歌从没“过时”。90后小时候跟着学唱,现在00后在短视频里翻唱,连小区大爷跳广场舞,都爱放好汉歌的remix版。为什么?因为它唱的不是“古代英雄”,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肝胆相照”——朋友有难了,我们讲“两肋插刀”;遇到不公了,我们信“该出手时就出手”;哪怕日子再难,我们也懂“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拼劲。刘欢把这种最朴素的“江湖情”,酿成了老酒,越陈越香。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一个80后爸爸抱着孩子,手机里放着好汉歌,孩子跟着“参北斗”咿呀学语,爸爸的眼角却湿了。底下有条评论说:“我爸妈当年用录音带给我录的这首歌,现在给我儿子听,原来有些歌,真的能传三代。”

是啊,好汉歌凭什么火28年?凭它不是刻在流量里的泡沫,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侠气。刘欢唱的哪里是好汉?是咱们每个人心里,那个不肯认输、不肯低头的“自己”。直到现在,我每次听到“大河向东流”,还是忍不住想跟着吼一声——因为那声音里,有我们的青春,有我们的热血,有我们这辈子都想活成的“好汉模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