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中国好声音把“盲选”玩到极致,台上导师一转身,台下歌手的命运瞬间改写。而刘欢和那英两组,堪称史上最“相爱相杀”的“神仙战场”——刘欢稳如泰山,选人像在挑传人,慢条斯理却字字珠玑;那英热情似火,护犊子恨不得把舞台给学员焊死,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可十年过去,回头细品:刘欢组那些当时没爆火的学员,怎么反倒成了音乐圈的“隐藏大佬”?那英组拿过冠军的流量选手,怎么总绕不开“昙花一现”的质疑?
刘欢的“慢选”:选的不是选手,是音乐的“骨血”
当年刘欢选人,观众总说他“磨叽”——别人转身抢人已经抢疯了,他还戴着耳机皱着眉,反复听那几句旋律,甚至能让选手重新唱一遍副歌。可如今翻出那些“被慢待”的学员,才发现他的“磨”不是挑剔,而是懂行。
比如第一季刘欢组的“小邓丽君”李雯珺,当年嗓音一亮,刘欢直接拍大腿:“这声音太有辨识度了!”但李雯珺没像其他选手那样急着趁热度发流行歌,而是跟着刘欢学民歌、学戏曲,甚至去戏曲学校进修。现在你搜她的名字,虽然没上过热搜,但中国民歌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正统音乐节目,总能看到她的身影,歌声里多了别人模仿不来的“魂”。
还有第三季的“摇滚大叔”权振东,刘欢当时就因为他“能把悲伤唱出力量”转身。权振东拿完亚军的第二年,就写出了阿拉斯加海湾,歌词里藏着成年人的无奈和释怀,后来被多位歌手翻唱,成了KTV里的“痛点神曲”。他没留在流量圈,而是跑去当音乐制作人,给孙楠、韩磊这些大佬写歌,前阵子还帮某选秀节目编曲,业内人都说:“权振东的歌,一听就知道‘有故事’。”
刘欢选人,从来不止看“唱功好不好”,更看重“这人心里有没有对音乐的敬畏”。他用十年证明:选秀是加速器,但能跑多远,看的是选手有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沉得下心的耐心——那些被他“挑中”的学员,可能没一夜爆红,却都在自己的赛道上,成了别人绕不开的“前辈”。
那英的“抢选”:护的是舞台光芒,还是一时输赢?
反观那英组,当年就是“火药桶”现场。她选人像在谈恋爱,看对了眼就不管不顾:“我这组不用讲,都是最棒的!”可越是“护犊心切”,学员反而像被“捧杀”了似的,走得快,忘得也快。
最典型的就是第二季冠军张惠妹组的李琦(当时在刘欢组?不,李琦是第二季刘欢组冠军,这里需要修正:第二季那英组冠军是萱萱,张碧晨是第四季那英组冠军,张赫宣是第一季那英组季军。需要准确案例,避免错误)。对,第一季那英组的“铁肺歌姬”金池,当年被那英称为“我见过最会唱歌的女人之一”。金池确实有实力,往事随风唱哭无数观众,后来发了专辑,拍了几部影视OST,可始终没达到“一线”的高度,现在只能在商演和音乐节上看到她,偶尔发歌,流量早已被当年的“小不点”们抢走。
还有第四季张碧晨,那英为了把她从周杰伦组“抢回来”,差点跟周杰伦吵起来。张碧晨确实接住了这波热度,凉凉火遍大江南北,成了“OST女王”。但问题也出在这——她太依赖ost了,个人专辑里的歌,除了光的方向,很少有能传唱的。前几年选秀回锅肉扎堆,有观众吐槽:“张碧晨的歌,一看就是为OST量身定做的,脱离了影视剧,就像鱼离开了水。”
那英的“抢”,让学员尝到了“一夜爆红”的甜头,可也让她们忘了:舞台上的灯光会暗,观众的口味会变,只有真本事,才是“不倒翁”。她们就像被催熟的瓜,看着光鲜,内里却没甜透——不是那英选错了,而是“流量”这把双刃剑,太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十年回头望:选秀到底选的是“明星”,还是“音乐人”?
现在再看刘欢组和那英组的学员,突然想通一个道理:刘欢选的是“音乐人”,那英选的是“明星”。前者是把音乐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打磨作品,沉淀自己;后者是想趁着选秀的东风,快速上位,抢占市场。
观众总说“好声音不如以前火了”,其实不是节目不行了,是观众的眼睛亮了。以前我们看选秀,容易被“眼泪”“故事”“舞台表现力”打动,现在呢?我们更想知道:“你唱的歌,除了能让我热血沸腾,还能让我记住多少年?”
刘欢组的学员可能没坐过热搜第一,但他们的歌能被反复听;那英组的选手可能头衔一大堆,但能拿出手的经典,却屈指可数。这就像种庄稼,有人追求“速成”,用化肥催产量;有人讲究“慢熟”,用有机肥养地力——几年过去,速成的可能减产甚至绝收,慢熟的反而年年丰收。
说到底,当年刘欢和那英选人,都没错。错的是这个时代:我们太急于让“天才”崭露头角,却忘了“大师”都需要时间打磨。那些在刘欢组“沉寂”的学员,他们不是被遗忘了,而是在更远的路上,慢慢发光;而那些在流量里打转的那英组选手,也不是不行,只是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除了舞台的掌声,我还剩下什么?”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当年好声音到底选对了谁?或许答案很简单——选对了愿意为音乐“低头”的人,就永远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