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中国好声音第三季,有个场景很多人记得:选手李维站在台上唱贝加尔湖畔,唱到“多少年以后,如云般游走”时,镜头切到刘欢——他摘下眼镜,用手背轻轻擦了下眼角,嘴唇动了动,像是在跟着哼,又像是在叹一句“真好”。
后来有人问刘欢,为什么总能从一堆歌里,挑出最适合学员的那首。他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耳朵贴近人心,把歌往人心里唱罢了。”
一、他选的歌,从不是“炫技”,是“讲故事”
刘欢在好声音当导师那两年,总有人说他是“最不像导师的导师”。别的导师可能更关注音准、技巧,他却总在问:“这首歌,你想跟观众说什么?”
记得第一季学员姚贝娜,当时带着乳腺癌康复后的勇气来参加,唱了也许明天。刘欢听完没急着点评,而是先跟观众说:“你们知道吗?她刚刚经历了什么。”接着他指着姚贝娜说:“这首歌不是唱给别人听的,是唱给自己的。你要把‘也许明天’的不确定,唱成‘我还在这里’的笃定。”
后来姚贝娜的版本成了经典,不是技巧多完美,而是每个气口、每个转音里,都有她从绝望到倔强的故事。刘欢说:“好歌得有‘筋骨’,这筋骨不是旋律,是人心里那点真东西。”
二、被刘欢“改写”的歌,藏着他的音乐“基因库”
刘欢选的歌,总有种“老歌新唱”的魔力。他会把一首冷门老歌编出层次,也会让流行歌突然冒出几句戏曲的腔调。
比如第三季学员张碧晨,唱时间都去哪儿了时,原本是温情慢歌。刘欢却给她加了段原生态的呼麦:“这首歌里,时间的流逝感不该是伤感的,应该是厚重的——像老房子里的木梁,被岁月磨得发亮,但摸上去还是硬的。”于是张碧晨的版本里,开头几声喉音一出来,观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的硬盘里有个“不常用曲库”:陕北信天游、蒙古长调、江南小调……他说:“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调子,藏着中国人最质朴的情绪。把它们放进流行歌里,就像给汤加了把盐,喝起来才有味道。”
三、那些循环一整晚的歌,都“戳中”了成年人的心事
为什么刘欢选的歌总能火?因为他太懂“成年人的歌单逻辑”。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爱恨离别”,更多的是“懂生活不易,但仍想往前走”的况味。
第二季学员李琦,当时是个卖烤肠的小伙子,唱别怕时紧张到发抖。刘欢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见过凌晨四点的街头吗?烤肠摊的灯亮着,早起赶火车的人路过,买根烤肠。那些日子里的疲惫,就是这首歌该有的样子。”后来李琦唱“别怕黑夜漫长,星星还亮着”,没有高音,却让无数加班的人听着听着红了眼——原来有人把我们的心酸,唱成了歌。
还有第一季学员金志文,唱为爱痴狂时被刘欢改了开头,加了句低吟:“从前我不懂,什么叫‘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后来我懂了,是敢不敢把心里话说出来,敢不敢为爱赌一把。”就这么一句改编,让这首歌火遍大街小巷,连超市背景音乐都在放。
写在最后:好歌不怕老,懂的人自然会听
这些年,很多人问:“为什么现在的歌总让人觉得‘听不进去’?”或许是因为少了像刘欢这样的“选歌人”——他不去追流量,不蹭热点,只是一遍遍地听,然后告诉我们:“这首歌,值得被更多人听见。”
刘欢在好声音选的那些歌,从贝加尔湖畔到时间都去哪儿了,从为爱痴狂到别怕,十年过去,依然有人会单曲循环。不是因为旋律多惊艳,而是因为它们替我们说了那些“说不出口的话”:对家人的牵挂,对生活的倔强,对过去的释然。
所以你说,为什么刘欢选的歌能让人听不腻?因为他选的不是歌,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那个,不愿长大的少年,和努力生活的大人啊。